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1页 |
1.2.1 再生水滴灌系统堵塞规律及机制 | 第20-23页 |
1.2.2 再生水滴灌系统堵塞控制方法 | 第23-26页 |
1.2.3 堵塞化学处理措施对土壤-作物的影响 | 第26-28页 |
1.2.4 再生水管网余氯运移衰减 | 第28-30页 |
1.2.5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0-3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1-3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再生水水质对滴灌系统堵塞的影响 | 第35-49页 |
2.1 灌水器堵塞机制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2.1.1 灌水器选择 | 第35-36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2.1.3 试验装置 | 第37-38页 |
2.1.4 灌水器流量测定 | 第38-39页 |
2.1.5 灌水器生物膜测定 | 第39页 |
2.1.6 水质监测 | 第39-41页 |
2.1.7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1页 |
2.2 水质对平均相对流量的影响 | 第41-44页 |
2.3 水质对生物膜干重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 水质对灌水器附生生物膜的矿物组分的影响 | 第45-46页 |
2.5 水质对灌水器内附生生物膜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 第46-48页 |
2.6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化学处理措施对再生水滴灌系统堵塞及性能的影响 | 第49-65页 |
3.1 室内堵塞化学处理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9-54页 |
3.1.1 灌水器选择 | 第49-50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50-51页 |
3.1.3 试验装置 | 第51页 |
3.1.4 灌水器流量测定 | 第51-52页 |
3.1.5 灌水器生物膜测定 | 第52页 |
3.1.6 水质监测 | 第52-53页 |
3.1.7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3.2 灌水器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54-58页 |
3.3 化学处理对生物膜干重的影响 | 第58-60页 |
3.4 不同化学处理灌水器附生生物膜矿物组分 | 第60-61页 |
3.5 不同化学处理灌水器附生生物膜胞外多聚物 | 第61-64页 |
3.6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再生水滴灌系统加氯措施对根区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65-105页 |
4.1 田间加氯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65-70页 |
4.1.1 试验概况 | 第65-66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66-67页 |
4.1.3 灌水与施肥 | 第67-68页 |
4.1.4 观测项目与方法 | 第68-70页 |
4.1.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70页 |
4.2 加氯处理对土壤氯离子分布的影响 | 第70-73页 |
4.3 化学处理措施对土壤氮素分布的影响 | 第73-84页 |
4.3.1 化学处理措施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 第73-79页 |
4.3.2 化学处理措施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 第79-84页 |
4.4 加氯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4-90页 |
4.5 玉米株高与叶面积 | 第90-93页 |
4.6 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 | 第93-96页 |
4.7 玉米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及其吸氮量 | 第96-99页 |
4.8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 第99-100页 |
4.9 玉米品质 | 第100-101页 |
4.10 灌水器堵塞 | 第101-102页 |
4.11 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再生水滴灌管网中余氯分布均匀性对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105-121页 |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105-108页 |
5.1.1 试验概况 | 第105-106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106页 |
5.1.3 灌水与施肥 | 第106-107页 |
5.1.4 观测项目与方法 | 第107-108页 |
5.1.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08页 |
5.2 沿滴灌带方向余氯分布及均匀系数 | 第108-109页 |
5.3 土壤硝态氮含量 | 第109-111页 |
5.4 土壤酶活性 | 第111-112页 |
5.5 玉米株高、叶面积及其均匀系数 | 第112-113页 |
5.6 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及其均匀系数 | 第113-114页 |
5.7 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及吸氮量 | 第114-117页 |
5.8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 第117-118页 |
5.9 小结 | 第118-121页 |
第六章 再生水滴灌管网余氯衰减的模拟评估 | 第121-139页 |
6.1 水质模拟基础 | 第121-125页 |
6.1.1 水力分析 | 第121-124页 |
6.1.2 水质分析 | 第124-125页 |
6.2 余氯衰减模型的确定及评价 | 第125-129页 |
6.2.1 主体水衰减系数确定 | 第125-128页 |
6.2.2 管壁衰减系数 | 第128-129页 |
6.2.3 模型评价 | 第129页 |
6.3 再生水滴灌管网余氯衰减模型 | 第129-137页 |
6.3.1 滴灌管网背景介绍 | 第129-130页 |
6.3.2 水力模拟 | 第130-132页 |
6.3.3 水质模拟 | 第132-137页 |
6.4 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39-143页 |
7.1 结论 | 第139-140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40-141页 |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3页 |
附录 | 第153-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