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 第3-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7页 |
前言 | 第18-21页 |
第一部分:构建负载SMP30的DC | 第21-42页 |
1.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1-26页 |
2.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2.1 小鼠SMP30慢病毒重组子构建与检测 | 第26页 |
2.2 小鼠SMP30慢病毒重组子转染DC及转染率评估 | 第26-28页 |
2.2.1 转染预实验确定MOI值 | 第26-27页 |
2.2.2 DC细胞转染试验 | 第27-28页 |
2.2.3 筛选转染成功的DC细胞 | 第28页 |
2.3 Westernblot检测转染组SMP30表达 | 第28-30页 |
2.3.1 细胞总蛋白提取 | 第28页 |
2.3.2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3 SDS-PAGE电泳 | 第29页 |
2.3.4 免疫印记 | 第29-30页 |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表面分子 | 第30-31页 |
2.5 ELISA检测各组DC中IL-12和IFN-γ分泌量 | 第31-32页 |
2.5.1 试剂配制 | 第31页 |
2.5.2 ELISA实验步骤 | 第31-32页 |
2.5.3 标准曲线的绘制与计算 | 第32页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32页 |
3.实验结果 | 第32-38页 |
3.1 小鼠SMP30慢病毒重组子构建与检测 | 第32页 |
3.2 小鼠SMP30慢病毒重组子滴度测定 | 第32-33页 |
3.3 小鼠SMP30慢病毒重组子转染DC结果观察 | 第33-34页 |
3.4 WesternBlot检测SMP30蛋白的表达 | 第34页 |
3.5 各组DC表面分子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 第34-37页 |
3.6 各组DC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 | 第37-38页 |
4.讨论 | 第38-42页 |
第二部分:CTL诱生与检测 | 第42-52页 |
1.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2-43页 |
2.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2.1 小鼠T淋巴细胞分离与纯化 | 第43-45页 |
2.1.1 小鼠T细胞分离 | 第43-44页 |
2.1.2 小鼠CD8+T细胞纯化 | 第44-45页 |
2.1.3 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纯度 | 第45页 |
2.2 CTL的诱生与检测 | 第45-46页 |
2.2.1 CTL激活、扩增 | 第45页 |
2.2.2 各组CTL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检测 | 第45-46页 |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与计算 | 第46页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46-47页 |
3.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3.1 CD8+T细胞纯度检测结果 | 第47页 |
3.2 各组CTL上清液中IL-2和IFN-γ检测结果 | 第47-49页 |
4.讨论 | 第49-52页 |
第三部分:CTL抗HCC效应检测 | 第52-61页 |
1.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2-53页 |
2.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2.1 靶细胞的准备 | 第53页 |
2.2 效应细胞的准备 | 第53页 |
2.3 CTL杀伤效应 | 第53-54页 |
2.3.1 靶细胞标记 | 第53页 |
2.3.2 细胞毒性试验 | 第53-54页 |
2.3.3 流式细胞术检测CTL杀伤效果 | 第54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54-55页 |
3.实验结果 | 第55-59页 |
4.讨论 | 第59-61页 |
全文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1 | 第69-74页 |
附录2 | 第74-80页 |
附录3 | 第80-82页 |
综述 衰老标记蛋白30的功能与研究进展 | 第82-92页 |
1.生物学功能 | 第83-84页 |
2.SMP30与与肝癌的相互作用 | 第84-85页 |
3.SMP30在其他疾病中的研究 | 第85-86页 |
4.进展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