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泉州峰尾古镇空间营造对沿海环境的适应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课题来源第10-11页
        1.1.2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课题的意义及特色之处第12-13页
        1.2.1 课题的意义第12页
        1.2.2 课题的特色之处第12-13页
    1.3 研究综述第13-19页
        1.3.1 福建传统城镇空间的研究情况第13-15页
        1.3.2 关于沿海环境的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3 关于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1.4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9-20页
        1.4.1 研究对象及其空间范围第19页
        1.4.2 “沿海环境”概念界定第19-20页
        1.4.3 “适应性”的概念界定第20页
    1.5 研究方案第20-22页
        1.5.1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2 研究框架第21页
        1.5.3 研究目标第21-22页
第2章 福建沿海环境与古镇建设背景第22-34页
    2.1 福建沿海的自然环境第22-23页
        2.1.1 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第22页
        2.1.2 沿海气候条件第22-23页
    2.2 福建沿海的人文历史背景第23-28页
        2.2.1 福建沿海发展历史第23-25页
        2.2.2 福建沿海的海洋精神第25-26页
        2.2.3 福建沿海古镇发展概况第26-28页
    2.4 峰尾古镇的地理文化背景第28-32页
        2.4.1 峰尾古镇的山海环境第28-29页
        2.4.2 峰尾古镇的海洋人文背景第29-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3章 峰尾古镇总体布局适应沿海环境的演变过程第34-50页
    3.1 古镇总体布局演变过程概述第34-35页
        3.1.1 柯林·罗的“拼贴城市”理论第34页
        3.1.2 古镇总体布局的阶段演变第34-35页
    3.2 古镇的选址考量第35-38页
        3.2.1 古镇选址的海洋气候考量第36-37页
        3.2.2 古镇选址的海洋经济考量第37页
        3.2.3 古镇选址的海洋军事考量第37-38页
    3.3 建城之初:海防要求下严谨的防卫所城第38-41页
        3.3.1 烽火山上的军事堡垒第38-39页
        3.3.2 封闭固守的防卫城池第39-40页
        3.3.3 礼制秩序的街巷布局第40-41页
    3.4 明清时期:渔商空间沿海岸多异发展第41-45页
        3.4.1 守卫空间的功能退化及转型第42-43页
        3.4.2 渔商空间沿海岸多异性第43-44页
        3.4.3 海运复兴,产业空间多元化第44-45页
    3.5 近现代时期:城镇空间向海陆双向拓展第45-47页
        3.5.1 民间海外贸易促进海运设施的建设第46页
        3.5.2 城墙的瓦解打破空间的局限第46-47页
        3.5.3 西方文化引入的影响第47页
    3.6 本章小结第47-50页
第4章 峰尾古镇总体布局适应沿海环境的复杂特征第50-58页
    4.1 古镇边界与沿海岸线的模糊交融第50-53页
        4.1.1 古镇边界的模糊瓦解第50-52页
        4.1.2 古镇边界与沿海岸线的交融特征第52-53页
    4.2 古镇布局的分散解构第53-56页
        4.2.1 控制中心的弱化第54页
        4.2.2 模糊的组团分布第54-55页
        4.2.3 结构中心的分散第55-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5章 峰尾古镇民居空间适应沿海环境的多维度考量第58-72页
    5.1 民居空间应对沿海气候的多种方式第58-66页
        5.1.1 民居空间多元互动的沿海气候适应机制第58-59页
        5.1.2 民居布局应对沿海气候的方式第59-61页
        5.1.3 民居建筑应对沿海气候的方式第61-65页
        5.1.4 民居细部构造应对沿海气候的灵活运用第65-66页
    5.2 民居建筑材料的多重选择第66-68页
        5.2.1 对海洋生物材料有机利用第66-67页
        5.2.2 适应沿海气候的材料选择第67-68页
    5.3 民居空间与渔业空间的多样结合第68-71页
        5.3.1 渔业空间对民居形态演变的影响第68页
        5.3.2 渔业加工空间与民居建筑的多样结合方式第68-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6章 峰尾古镇产业空间与沿海环境的循环共生模式第72-84页
    6.1 渔业空间与海洋生态循环的协调第72-79页
        6.1.1 传统渔业的循环模式第72-74页
        6.1.2 传统渔业技艺与海洋生物的共生第74-75页
        6.1.3 渔业捕捞的生态可持续性第75-77页
        6.1.4 遵循自然规律的水产养殖空间第77-79页
    6.2 商贸空间对海洋生态循坏的考量第79-83页
        6.2.1 传统渔业零售处理海产品的有机方式第79-80页
        6.2.2 古镇商业街空间对周边环境的考量第80-82页
        6.2.3 远洋商贸空间的海洋气候循环考量第82-83页
    6.3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7章 峰尾古镇游憩、宗教空间适应沿海环境的营造方式第84-94页
    7.1 充满生态多样性的滨海游憩空间营造第84-89页
        7.1.1 滨海游憩空间的生物多样性第84-85页
        7.1.2 灵活多元的滨海游憩空间形式第85-89页
    7.2 体现海洋多元包容的宗教空间营造第89-93页
        7.2.1 丰富多元的海洋文化信仰第89-90页
        7.2.2 宗教建筑布局与海洋之间的互动第90-91页
        7.2.3 宗教空间对海洋文化的宣教作用第91-93页
    7.3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8章 当代启示第94-100页
    8.1 对古镇当代机械式开发建设模式的反思第94-97页
        8.1.1 反思当代建设对沿海环境的闭塞应对第95-96页
        8.1.2 环境的大规模改变引发海洋灾害加剧第96-97页
    8.2 峰尾古镇对沿海环境适应方式的当代意义第97-99页
        8.2.1 福建沿海城镇重要的地域文化资产第97-98页
        8.2.2 对当代古城镇更新的借鉴之处第98-99页
    8.3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结论第100-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南地区水源热泵系统在冷热负荷同存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宏微观模型推断钢构件强度的无损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