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区域及内容 | 第13-14页 |
1.3 研究资料说明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西北三省区大气环境污染气象分析 | 第16-48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2.2 气候环境 | 第17-21页 |
2.2.1 气候概况 | 第17-18页 |
2.2.2 区域静风小风特点 | 第18-21页 |
2.3 沙尘 | 第21-29页 |
2.3.1 沙尘现状 | 第22-24页 |
2.3.2 沙尘趋势 | 第24-27页 |
2.3.3 沙尘天气空间分布 | 第27-29页 |
2.4 区内污染扩散能力分析 | 第29-36页 |
2.4.1 模式设计 | 第29-30页 |
2.4.2 环流形势特点 | 第30-31页 |
2.4.3 区内垂直扩散能力分析 | 第31-34页 |
2.4.4 区内水平扩散能力分析 | 第34-36页 |
2.5 区内重点城市污染扩散输送能力分析 | 第36-45页 |
2.5.1 重点城市垂直扩散能力分析 | 第36-40页 |
2.5.2 重点城市输送能力分析 | 第40-45页 |
2.6 小结 | 第45-48页 |
第三章 空气质量现状及演变趋势 | 第48-62页 |
3.1 评价标准 | 第48-49页 |
3.2 空气质量现状 | 第49-57页 |
3.2.1 SO_2现状 | 第49-50页 |
3.2.2 NO_2现状 | 第50-51页 |
3.2.3 颗粒物现状 | 第51-53页 |
3.2.4 西北三省区优良天数 | 第53-54页 |
3.2.5 月变化 | 第54-55页 |
3.2.6 全国省会城市空气质量比较 | 第55-57页 |
3.3 空气质量历史演变分析 | 第57-60页 |
3.3.1 SO_2浓度历史演变分析 | 第57-58页 |
3.3.2 NO_2空气质量历史演变分析 | 第58页 |
3.3.3 颗粒物空气质量历史演变分析 | 第58-60页 |
3.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与演变趋势 | 第62-72页 |
4.1 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 | 第62-65页 |
4.2 大气污染物排放演变趋势 | 第65-71页 |
4.3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大气环境质量数值模拟 | 第72-96页 |
5.1 CAMx模型 | 第72-74页 |
5.2 CAMx源识别技术 | 第74-75页 |
5.2.1 源识别技术 | 第74-75页 |
5.2.2 颗粒物源识别技术 | 第75页 |
5.3 CAMx输入参数 | 第75-76页 |
5.3.1 气象场输入 | 第75-76页 |
5.3.2 污染源清单 | 第76页 |
5.3.3 化学反应机理 | 第76页 |
5.3.4 OSAT和PSAT受体点的选取 | 第76页 |
5.4 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空间分布模拟结果 | 第76-83页 |
5.4.1 SO_2月均和年均浓度空间分布 | 第76-78页 |
5.4.2 NO_2月均和年均浓度空间分布 | 第78-79页 |
5.4.3 PM_(10)月均和年均浓度空间分布 | 第79-80页 |
5.4.4 O_3月均和年均浓度空间分布 | 第80-82页 |
5.4.5 PM_(2.5)月均和年均浓度空间分布 | 第82-83页 |
5.5 区域间相互输送关系分析 | 第83-92页 |
5.5.1 SO_2相互输送影响分析 | 第83-88页 |
5.5.2 NO_2相互输送影响分析 | 第88-92页 |
5.6 典型城市各污染物浓度贡献 | 第92-95页 |
5.6.1 兰州市污染物地区贡献 | 第92-93页 |
5.6.2 西宁市污染物地区贡献 | 第93-94页 |
5.6.3 乌鲁木齐市污染物地区贡献 | 第94-95页 |
5.7 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100页 |
6.1 结论 | 第96-99页 |
6.2 创新点 | 第99页 |
6.3 展望与不足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工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