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1.1.1 犯罪类美剧概述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2 犯罪类美剧《犯罪心理》概述及其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16页 |
1.4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研究 | 第17-18页 |
第2章 美剧《犯罪心理》中主要人物设置的叙事功能 | 第18-30页 |
2.1 人物基本分类方式的叙事探讨 | 第18-21页 |
2.2 对立阵营的主要人物设置特征 | 第21-26页 |
2.2.1 正面角色(BAU)的人物设置特征 | 第21-24页 |
2.2.2 关键反派的人物设置特点 | 第24-26页 |
2.3 普罗普体系重述对立阵营的主要人物的叙事功能 | 第26-30页 |
第3章 美剧《犯罪心理》的个性化叙事话语 | 第30-41页 |
3.1 多线索的弹性叙事结构 | 第30-32页 |
3.2 情节设定中的悬置 | 第32-35页 |
3.2.1 剧中悬置点的设置 | 第32-34页 |
3.2.2 剧中两大悬置类型的特征解析 | 第34-35页 |
3.3 回忆叙事——颠倒蒙太奇的运用 | 第35-36页 |
3.4 四大特定叙事空间的情境表达 | 第36-39页 |
3.5 独具特色的解说性旁白——至理名言的引用 | 第39-41页 |
第4章 美剧《犯罪心理》叙事策略的文化语境 | 第41-50页 |
4.1 大众文化特性的呈现 | 第41-46页 |
4.1.1 商业性与类型性 | 第42-44页 |
4.1.2 全球性与普世性 | 第44-45页 |
4.1.3 通俗性与娱乐性 | 第45-46页 |
4.2 恐怖元素的运用 | 第46-50页 |
4.2.1 骇人氛围的渲染 | 第47页 |
4.2.2 人物身体的异变 | 第47-48页 |
4.2.3 暴力手段的处理 | 第48-49页 |
4.2.4 社会现实事件的投射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附录1:《犯罪心理》8季剧集一览表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