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8页 |
1.1 荧光金属纳米簇 | 第10-11页 |
1.1.1 荧光金属纳米簇的概述 | 第10-11页 |
1.2 金属纳米簇的性质 | 第11-13页 |
1.2.1 吸收和荧光光谱 | 第11-12页 |
1.2.2 双光子吸收 | 第12页 |
1.2.3 电化学发光 | 第12页 |
1.2.4 溶致变色效应 | 第12-13页 |
1.2.5 偏振发射 | 第13页 |
1.3 荧光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 | 第13-19页 |
1.3.1 以巯基化合物为模板 | 第13-14页 |
1.3.2 以树状化合物和聚合物为模板 | 第14-16页 |
1.3.3 以DNA为模板 | 第16-17页 |
1.3.4 以多肽和蛋白质为模板 | 第17-19页 |
1.4 贵金属纳米簇的应用 | 第19-27页 |
1.4.1 pH的检测 | 第19-20页 |
1.4.2 金属离子的检测 | 第20-21页 |
1.4.3 无机阴离子的检测 | 第21-22页 |
1.4.4 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检测 | 第22-23页 |
1.4.5 核酸的检测 | 第23-24页 |
1.4.6 其他有机小分子的检测 | 第24-26页 |
1.4.7 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 | 第26-27页 |
1.5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基于铜离子修饰金纳米簇“关-开”型荧光探针检测多巴胺 | 第28-41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29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29页 |
2.2.3 样品处理方法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9页 |
2.3.1 金纳米簇的表征 | 第30-32页 |
2.3.2 铜离子浓度对金纳米簇荧光的猝灭作用 | 第32-33页 |
2.3.3 pH对AuNCs@11-MUA荧光“关-开”体系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4 孵育时间对AuNCs@11-MUA荧光“关-开”体系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5 多巴胺的检测及荧光恢复 | 第35-38页 |
2.3.6 方法的选择性 | 第38页 |
2.3.7 实际样品分析 | 第38-39页 |
2.4 结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双配体修饰的金纳米簇检测血红蛋白 | 第41-51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42页 |
3.2.2 AuNCs的合成 | 第42页 |
3.2.3 AuNCs荧光的检测 | 第42页 |
3.2.4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3.3.1 AuNCs的表征 | 第43-44页 |
3.3.2 AuNCs发生荧光猝灭 | 第44-45页 |
3.3.3 AuNCs荧光猝灭的加强 | 第45-46页 |
3.3.4 AuNCs荧光猝灭的加强的原理 | 第46页 |
3.3.5 检测血红蛋白的优化 | 第46-49页 |
3.3.6 方法的选择性 | 第49-50页 |
3.3.7 实际样品的分析 | 第50页 |
3.4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色氨酸修饰金纳米簇作为传感器检测亚硝酸根离子 | 第51-63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52-53页 |
4.2.2 金纳米簇的制备 | 第53页 |
4.2.3 TEM样品的制备 | 第53页 |
4.2.4 NO_2~-的选择性检测 | 第53页 |
4.2.5 金纳米簇探针检测NO_2~- | 第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4.3.1 Trp-AuNCs的荧光光谱和紫外表征 | 第53-55页 |
4.3.2 Trp-AuNCs的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表征 | 第55-57页 |
4.3.3 Trp-AuNCs选择性实验 | 第57-58页 |
4.3.4 pH值对Trp-AuNCs猝灭效率的实验 | 第58-59页 |
4.3.5 荧光用于亚硝酸根离子的检测 | 第59-61页 |
4.3.6 实际样品分析 | 第61页 |
4.4 结论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