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的网络编码节点选取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1 网络编码的发展 | 第13-14页 |
| 1.2.2 网络编码复杂度的研究 | 第14-16页 |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1.3.2 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 第2章 无线网络的网络编码概述 | 第18-27页 |
| 2.1 图论基础理论 | 第18-21页 |
| 2.1.1 图的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 2.1.2 最大流最小割定理 | 第19-20页 |
| 2.1.3 Ford-Fulkerson算法 | 第20-21页 |
| 2.2 网络编码基础 | 第21-24页 |
| 2.2.1 网络编码概念 | 第21页 |
| 2.2.2 网络编码优缺点 | 第21-23页 |
| 2.2.3 随机线性网络编码 | 第23-24页 |
| 2.3 无线网络概述 | 第24-26页 |
| 2.3.1 无线网络拓扑结构 | 第24-26页 |
| 2.3.2 无线网络特性 | 第2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一种改进的编码节点选取算法 | 第27-43页 |
| 3.1 网络编码节点 | 第27-29页 |
| 3.1.1 中间节点位置分析 | 第27-28页 |
| 3.1.2 编码节点的判定 | 第28-29页 |
| 3.2 深度优先的编码节点选取算法 | 第29-35页 |
| 3.2.1 算法基础 | 第29-30页 |
| 3.2.2 算法描述 | 第30-31页 |
| 3.2.3 算法实例 | 第31-34页 |
| 3.2.4 算法比较 | 第34-35页 |
| 3.2.5 算法复杂度和可行性分析 | 第35页 |
| 3.3 网络模型构建与仿真实现 | 第35-38页 |
| 3.3.1 网络模型分析 | 第36-37页 |
| 3.3.2 网络模型仿真 | 第37-38页 |
| 3.4 算法实现与仿真 | 第38-42页 |
| 3.4.1 仿真实现 | 第38-42页 |
| 3.4.2 仿真分析 | 第4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移动自组织网的编码节点选取策略 | 第43-55页 |
| 4.1 移动模型 | 第43-45页 |
| 4.1.1 移动模型的分类 | 第43-44页 |
| 4.1.2 移动自组织网的概念 | 第44页 |
| 4.1.3 移动自组织网的特点及应用 | 第44-45页 |
| 4.2 链路预测模型 | 第45-48页 |
| 4.2.1 移动自组织网模型 | 第45页 |
| 4.2.2 传输链路的时间预测模型 | 第45-47页 |
| 4.2.3 节点位置预测模型 | 第47-48页 |
| 4.3 网络编码节点选择策略 | 第48-51页 |
| 4.3.1 动态网络编码 | 第48页 |
| 4.3.2 基于链路预测模型的路由策略 | 第48-51页 |
| 4.3.3 网络编码节点的选择分析 | 第51页 |
| 4.4 应用网络编码前后性能比较与仿真 | 第51-54页 |
| 4.4.1 性能分析 | 第51-53页 |
| 4.4.2 仿真结果 | 第53-5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