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子坪油区CO2驱产出水腐蚀性评价与缓蚀剂筛选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CO_2驱油技术 | 第9-12页 |
1.2.1 CO_2驱油机理 | 第10-11页 |
1.2.2 CO_2驱油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3 CO_2腐蚀 | 第12-17页 |
1.3.1 腐蚀机理 | 第12-14页 |
1.3.2 腐蚀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1.3.3 防护技术 | 第16-17页 |
1.4 缓蚀剂技术 | 第17-20页 |
1.4.1 缓蚀剂分类 | 第17-18页 |
1.4.2 缓蚀机理 | 第18页 |
1.4.3 缓蚀剂复配 | 第18-19页 |
1.4.4 CO_2缓蚀剂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1-26页 |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1-22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21-22页 |
2.2 实验介质及材料 | 第22页 |
2.2.1 实验介质 | 第22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3.1 失重实验 | 第22-23页 |
2.3.2 电化学实验 | 第23-24页 |
2.3.3 缓蚀剂合成实验 | 第24页 |
2.3.4 缓蚀剂水溶性与乳化性实验 | 第24-25页 |
2.4 表征方法 | 第25-26页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与能谱分析 | 第25页 |
2.4.2 红外光谱测试 | 第25-26页 |
第三章 CO_2驱油产出水腐蚀行为研究 | 第26-36页 |
3.1 温度的影响 | 第26-29页 |
3.1.1 腐蚀速率 | 第26-27页 |
3.1.2 腐蚀形貌和产物成分 | 第27-29页 |
3.2 CO_2分压的影响 | 第29-32页 |
3.2.1 腐蚀速率 | 第29-30页 |
3.2.2 腐蚀形貌和产物成分 | 第30-32页 |
3.3 腐蚀机理分析 | 第32-35页 |
3.3.1 CO_2腐蚀 | 第32-34页 |
3.3.2 Cl-引起的点蚀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抑制CO_2腐蚀缓蚀剂的合成与复配 | 第36-43页 |
4.1 缓蚀剂主剂合成 | 第36-38页 |
4.1.1 设计原理 | 第36-37页 |
4.1.2 油酸咪唑啉的合成 | 第37页 |
4.1.3 油酸咪唑啉季铵盐的合成 | 第37页 |
4.1.4 喹啉季铵盐的合成 | 第37-38页 |
4.2 红外光谱表征 | 第38-40页 |
4.2.1 油酸咪唑啉红外光谱分析 | 第38-39页 |
4.2.2 油酸咪唑啉季铵盐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页 |
4.2.3 喹啉季铵盐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40页 |
4.3 缓蚀剂的复配 | 第40-41页 |
4.4 缓蚀剂水溶性评价 | 第41页 |
4.5 缓蚀剂乳化性评价 | 第41-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抑制CO_2腐蚀缓蚀剂的性能研究 | 第43-66页 |
5.1 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43-59页 |
5.1.1 缓蚀剂A性能分析 | 第43-47页 |
5.1.2 缓蚀剂B性能分析 | 第47-49页 |
5.1.3 缓蚀剂C性能分析 | 第49-52页 |
5.1.4 缓蚀剂D性能分析 | 第52-54页 |
5.1.5 缓蚀剂E性能分析 | 第54-57页 |
5.1.6 缓蚀剂F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5.1.7 结果讨论 | 第59页 |
5.2 缓蚀机理探讨 | 第59-60页 |
5.3 模拟工况条件下缓蚀剂性能研究 | 第60-64页 |
5.3.1 缓蚀率分析 | 第60-62页 |
5.3.2 表面形貌分析 | 第62-64页 |
5.4 经济性分析 | 第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