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表面等离子体在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陷光结构中的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太阳和太阳能第11-14页
        1.1.1 能源与发展第11-12页
        1.1.2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和产业现状第12-13页
        1.1.3 太阳能电池材料选择第13页
        1.1.4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第13-14页
    1.2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第14-17页
        1.2.1 非晶硅薄膜结构第15-16页
        1.2.2 常用薄膜太阳能电池陷光设计第16页
        1.2.3 薄膜太阳能电池电极材料选择第16-17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太阳能电池理论基础第19-31页
    2.1 电磁场理论与求解方法第19-22页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第19-20页
        2.1.2 电磁场的边界条件第20-21页
        2.1.3 FDTD和FEM算法第21-22页
    2.2 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第22-25页
        2.2.1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第23-24页
        2.2.2 局部表面等离子体第24页
        2.2.3 表面等离子体技术的发展现状第24-25页
    2.3 太阳能电池基本原理第25-31页
        2.3.1 太阳辐射与大气质量第25-27页
        2.3.2 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效应第27-28页
        2.3.3 太阳能电池常用表征参数第28-29页
        2.3.4 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影响因素第29-31页
第三章 平板型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模型第31-39页
    3.1 理论模型第31-33页
    3.2 金属表面等离子体陷光结构对太阳能电池吸收性能的影响第33-37页
        3.2.1 金属粒子介电环境的改变第33-35页
        3.2.2 金属粒子形状的改变第35-37页
    3.3 结论第37-39页
第四章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双界面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第39-51页
    4.1 金属背电极陷光结构第39-42页
    4.2 前端减反层陷光结构第42-44页
    4.3 双界面结构薄膜太阳能电池第44-48页
    4.4 入射角度对太阳能电池吸收性能的影响第48-49页
    4.5 结论第49-51页
第五章 新型多层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第51-59页
    5.1 理论模型第51-52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2-57页
        5.2.1 前置多减反层陷光结构的研究第52-54页
        5.2.2 背电极陷光结构的研究第54-57页
    5.3 结论第57-5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LabVIEW分布式光伏电站监测系统研究
下一篇:居民用电异常识别系统的研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