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调解在我国教育行政复议中的适用及完善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9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0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一)调解 | 第10页 |
(二)行政复议 | 第10-11页 |
(三)行政复议调解 | 第11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综合评价 | 第14-15页 |
六、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七、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7页 |
八、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教育行政复议调解适用 | 第19-34页 |
一、教育行政复议调解适用的依据 | 第19-30页 |
(一)教育行政复议调解适用的理论依据 | 第19-23页 |
(二)教育行政复议调解适用的现实依据 | 第23-29页 |
(三)教育行政复议调解适用的法律依据 | 第29-30页 |
二、教育行政复议调解在适用中的不足 | 第30-34页 |
(一)理论依据争议 | 第30-32页 |
(二)现实实践掣肘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教育行政复议调解适用影响因素溯源 | 第34-38页 |
一、我国行政法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 第34-36页 |
(一)成文法具有局限性 | 第34-35页 |
(二)行政法理论进展缓慢 | 第35-36页 |
二、我国现行教育行政复议法律法规的障碍 | 第36-38页 |
(一)没有明确的教育行政复议调解规定 | 第36-37页 |
(二)没有关于教育行政复议调解书的规定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教育行政复议调解适用的重构 | 第38-43页 |
一、重构教育行政复议调解理论体系 | 第38-39页 |
(一)教育行政复议调解的地位重置 | 第38页 |
(二)教育行政复议调解的理念重构 | 第38-39页 |
二、教育行政调解制度改造 | 第39-43页 |
(一)教育行政调解主体 | 第39-40页 |
(二)重构教育行政复议调解的适用范围 | 第40-41页 |
(三)重构教育行政复议调解理论的程序设计 | 第41-43页 |
第五章 保障我国教育行政复议调解顺利实施建议 | 第43-51页 |
一、强化教育行政复议调解研究 | 第43-45页 |
(一)教育行政执法人员认识上的突破,理念的扭转 | 第43-44页 |
(二)教育行政复议调解应遵循的办案原则 | 第44-45页 |
二、健全教育行政复议调解法律法规体系 | 第45-51页 |
(一)加强行政法理论研究 | 第45-46页 |
(二)建立健全教育行政复议调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 | 第46-47页 |
(三)赋予教育行政复议调解法律效力 | 第47页 |
(四)教育行政复议调解范围的扩大 | 第47-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个人简介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