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的背景与现状 | 第9-12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本文采用的主要方法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可拓理论分析 | 第15-23页 |
·可拓论框架 | 第15-20页 |
·基元理论 | 第16-18页 |
·可拓集理论 | 第18-19页 |
·可拓逻辑理论 | 第19-20页 |
·可拓方法—菱形思维模式、优度评价法 | 第20-23页 |
·菱形思维模式 | 第20页 |
·优度评价法 | 第20-23页 |
3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陕北地区坡耕地分析 | 第23-31页 |
·循环经济 | 第23-27页 |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23-26页 |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26-27页 |
·循环经济的特点 | 第27页 |
·循环经济理论在坡耕地利用中的应用分析 | 第27-31页 |
·坡耕地利用与循环经济理论的融合机理 | 第27-28页 |
·坡耕地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关系 | 第28页 |
·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坡耕地利用制度与举措 | 第28-31页 |
4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坡耕地可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47页 |
·构建可拓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 第31-32页 |
·构建可拓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与原则 | 第32-34页 |
·构建可拓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 第32-33页 |
·可拓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33-34页 |
·可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47页 |
·可拓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子系统的确定 | 第34页 |
·各子系统初选指标的确定 | 第34-37页 |
·初始指标的筛选过程 | 第37-43页 |
·评价指标的生成 | 第43-44页 |
·指标义释 | 第44-47页 |
5 基于循环经济的坡耕地利可拓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7-55页 |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的选用 | 第47-49页 |
·可拓优度评价法的基本流程 | 第47页 |
·可拓优度评价法的具体步骤 | 第47-49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1页 |
·权重确定的方法 | 第49页 |
·子系统权重的确定 | 第49-51页 |
·评价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51-52页 |
·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52-53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6 实证分析 | 第55-67页 |
·延安市概况 | 第55-59页 |
·延安市自然概况 | 第55页 |
·延安市生态环境状况 | 第55-56页 |
·延安市坡耕地概况 | 第56-59页 |
·延安市坡耕地利用评价 | 第59-65页 |
·确定指标权重 | 第59-60页 |
·确定待评物元、经典域和节域 | 第60-62页 |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62-63页 |
·计算关联度 | 第63页 |
·确定评价等级 | 第63-65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7页 |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83页 |
附表1 指标判断矩阵、一致性判断表 | 第75-78页 |
附表2 正规化处理后的待评物元表 | 第78-79页 |
附表3 正规化处理后的经典域、节域表 | 第79-80页 |
附表4 评价等级N_2的关联度计算表表 | 第80-81页 |
附表5 评价等级N_3的关联度计算表表 | 第81-83页 |
硕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