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生物启发的绿色环保技术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48页
    1.1 负载离子液体催化体系的二氧化碳固定第14-23页
        1.1.1 二氧化碳的化学固定第14-15页
        1.1.2 聚合物负载离子液体催化二氧化碳固定第15-21页
        1.1.3 影响负载催化体系催化二氧化碳固定过程的因素第21-23页
    1.2 聚合物负载催化体系第23-31页
        1.2.1 多孔材料第23-24页
        1.2.2 聚合物多孔材料制备第24-28页
            1.2.2.1 硬模板法合成聚合物多孔材料第24-25页
            1.2.2.2 软模板法合成聚合物多孔材料第25-27页
            1.2.2.3 无模板法合成聚合物多孔材料第27-28页
        1.2.3 多孔聚合物的功能化修饰第28-31页
            1.2.3.1 后修饰第28-30页
            1.2.3.2 骨架分子与功能性单体共聚合第30-31页
    1.3 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第31-38页
        1.3.1 金属离子探针及应用概述第31-32页
        1.3.2 生物体系中的金属离子分子探针第32-37页
            1.3.2.1 化学小分子探针第32-33页
            1.3.2.2 基于生物大分子的探针第33-37页
        1.3.3 展望第37-38页
    1.4 小结第38页
    参考文献第38-48页
第二章 基于功能性季铵盐的多孔离子型聚合物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环状碳酸酯第48-69页
    2.1 引言第48-49页
    2.2 实验部分第49-51页
        2.2.1 表征第49-50页
        2.2.2 催化剂的制备第50-51页
            2.2.2.1 HTA与BTA的合成第50页
            2.2.2.2 离子型多孔聚合物DVB-HTA和DVB-BTA的制备第50-51页
            2.2.2.3 典型的环加成反应过程第51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51-64页
        2.3.1 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第51-55页
        2.3.2 催化性能第55-64页
    2.4 结论第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第三章 基于三苯基膦的多孔离子型聚合物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环状碳酸酯第69-88页
    3.1 引言第69-70页
    3.2 实验部分第70-72页
        3.2.1 原材料与方法第70-71页
        3.2.2 催化剂的合成第71-72页
            3.2.2.1 TPDB的合成第71-72页
            3.2.2.2 TPDB-BP的合成第72页
            3.2.2.3 TPDB-BP-TEA的合成第72页
        3.2.3 催化剂的测试第7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2-82页
        3.3.1 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第72-76页
        3.3.2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第76-82页
    3.4 结论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8页
第四章 基于群体感应正反馈系统的高灵敏性汞离子全细胞探针的开发与研究第88-130页
    4.1 引言第88-91页
    4.2 实验材料第91-94页
        4.2.1 菌株、质粒第91页
        4.2.2 材料、试剂第91页
        4.2.3 主要仪器第91-93页
        4.2.4 试剂配方第93-94页
            4.2.4.1 培养基第93页
            4.2.4.2 其它溶液第93-94页
    4.3 实验方法第94-114页
        4.3.1 质粒提取第94-95页
        4.3.2 基因扩增第95-97页
            4.3.2.1 LuxR基因片段的扩增第95-96页
            4.3.2.2 LuxI基因扩增第96-97页
        4.3.3 PCR产物回收第97页
        4.3.4 酶切处理第97-102页
            4.3.4.1 LuxR基因酶切处理第97-98页
            4.3.4.2 LuxI基因酶切处理第98页
            4.3.4.3 Pcons2/psB1A2载体酶切处理第98-99页
            4.3.4.4 Pcons2-LuxR/psB1A2载体酶切处理第99页
            4.3.4.5 MerR-mer-LuxI/psB1A2载体酶切处理第99页
            4.3.4.6 Prlux/psB1A2载体酶切处理第99-100页
            4.3.4.7 Prlux-RFP/psB1A2载体酶切处理第100页
            4.3.4.8 Prlux-RFP-LuxI/psB1A2载体酶切处理第100-101页
            4.3.4.9 Prlux-RFP-LuxR/psB1A2载体酶切处理第101页
            4.3.4.10 MerR-mer-LuxI-Pcons2-LuxR/psB1A2酶切处理第101-102页
        4.3.5 酶切产物回收第102页
        4.3.6 连接反应第102-106页
            4.3.6.1 LuxR片段连接到载体Prlux/psB1A2第102-103页
            4.3.6.2 LuxI片段连接到载体MerR-mer/pSBA2第103页
            4.3.6.3 Prlux-LuxR片段连接到载体MerR-mer-LuxI/pSB1A2第103页
            4.3.6.4 RFP片段连接到载体Prlux/psB1A2第103-104页
            4.3.6.5 LuxI片段连接到载体Prlux-RFP/psB1A2第104页
            4.3.6.6 LuxR片段连接到载体Prlux-RFP/psB1A2第104-105页
            4.3.6.7 Prlux-RFP基因连接到载体MerR-mer-LuxI- Prlux-LuxR /pSB1A2第105页
            4.3.6.8 Prlux-RFP-LuxI基因连接到载体MerR-mer-LuxI- Prlux-LuxR /pSB1A292第105-106页
            4.3.6.9 Prlux-RFP-LuxR基因连接到载体MerR-mer-LuxI- Prlux-LuxR/pSB1A2第106页
        4.3.7 E.coli感受态制备第106页
        4.3.8 E.coli转化第106-107页
        4.3.9 重组子筛选第107-112页
            2.2.9.1 Pcons2-LuxR/psB1A2重组子筛选第107页
            4.3.9.2 MerR-mer-LuxI/psB1A2重组子筛选第107-108页
            4.3.9.3 MerR-mer-LuxI-Pcons2-LuxR/psB1A2重组子筛选第108-109页
            4.3.9.4 Prlux-RFP/psB1A2重组子筛选第109页
            4.3.9.5 Prlux-RFP-LuxI/psB1A2重组子筛选第109-110页
            4.3.9.6 Prlux-RFP-LuxR/psB1A2重组子筛选第110页
            4.3.9.7 MerR-mer-LuxI-Pcons2-LuxR-Prlux-RFP/psB1A2t重组子筛选第110-111页
            4.3.9.8 MerR-mer-LuxI-Pcons2-LuxR-Prlux-RFP- LuxI/psB1A2重组子筛选第111页
            4.3.9.9 MerR-mer- LuxI-Pcons2-LuxR-Prlux-RFP- LuxR/psB1 A2重组子筛选第111-112页
        4.3.10 基于群体感应和正反馈的汞全细胞探针的应用第112-114页
            4.3.10.1 探针对不同浓度的Hg~(2+)诱导2h的响应第112页
            4.3.10.2 一定Hg~(2+)浓度下探针在不同时间段的响应第112-113页
            4.3.10.3 细胞间群体感应和细胞内正反馈环共同调控的QS1对不同浓度的Hg~(2+)在不同时间段的响应第113页
            4.3.10.4 细胞间群体感应和细胞内正反馈环共同调控的QS2对不同浓度的Hg~(2+)在不同时间段的响应第113页
            4.3.10.5 细胞间群体感应和细胞内正反馈环共同调控的QS3对不同浓度的Hg~(2+)在不同时间段的响应第113-114页
    4.4 实验结果第114-122页
        4.4.1 三条基于正反馈体系的汞全细胞探针的构建第114-122页
            4.4.1.1 基于正反馈体系的汞全细胞探针质粒图谱第114-115页
            4.4.1.2 质粒MerR-mer-LuxI-/psB1A2的构建第115页
            4.4.1.3 质粒Pcons2-LuxR/psB1A2的构建第115-116页
            4.4.1.4 质粒Prlux-RFP/psB1A2的构建第116-117页
            4.4.1.5 质粒Prlux-RFP-LuxI/psB1A2的构建第117-118页
            4.4.1.6 质粒Prlux-RFP-LuxR/psB1A2的构建第118页
            4.4.1.7 质粒MerR-mer-LuxI-Pcons2-LuxR/psB1A2的构建第118-119页
            4.4.1.8 质粒QS1 (MerR-mer-LuxI-Pcons2-LuxR-Prlux-RFP-LuxI/psB1A2)的构建第119-120页
            4.4.1.9 质粒QS2(MerR-mer-LuxI-Pcons2-LuxR-Prlux-RFP-LuxR/psB1A2)的构建第120-121页
            4.4.1.10 质粒QS3(MerR-mer-LuxI-Pcons2-LuxR-Prlux-RFP/psB1A2)的构建第121-122页
    4.5 结果和讨论第122-125页
    4.6 结论第125-126页
    4.7 参考文献第126-130页
第五章 适用于模式微生物的全细胞氢气传感器的构建与功能验证第130-160页
    5.1 引言第130-137页
    5.2 实验材料第137-141页
        5.2.1 菌株和质粒第137-138页
        5.2.2 主要试剂和酶第138页
        5.2.3 实验仪器第138-139页
        5.2.4 分子克隆中使用的缓冲液和试剂的配制第139-141页
    5.3 实验内容第141-149页
        5.3.1 目标基因的来源第141页
        5.3.2 目的基因的修饰第141页
        5.3.3 目的片段PCR扩增第141-142页
        5.3.4 PCR产物检测第142-143页
        5.3.5 PCR产物纯化第143页
        5.3.6 PCR产物酶切第143-144页
        5.3.7 PCR产物胶回收第144-145页
        5.3.8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反应第145页
        5.3.9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145页
        5.3.10 重组菌体的筛选与鉴定第145-147页
        5.3.11 重组载体系统的检测与应用第147-149页
    5.4 实验结果第149-154页
        5.4.1 氢气检测系统质粒构建第149-151页
        5.4.2 对氢气响应的时间梯度的检测第151-153页
        5.4.4 氮气背景下的不同浓度氢气响应灵敏度检测第153页
        5.4.5 细菌蛋白表达纯化后的SDS-PAGE鉴定第153-154页
    5.5 结果和讨论第154-156页
        5.5.1 基因组拓扑学改造优化的结果讨论第154-155页
        5.5.2 改造过程中具体实验操作的细节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启发意义第155页
        5.5.3 优化改造完毕,从古菌整合入大肠杆菌后的实验结果讨论第155-156页
        5.5.4 本课题的实验思路概括,与抽象方法的拓展应用前景第156页
    5.6 参考文献第156-160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60-162页
    1、基于功能性季铵盐的多孔离子型聚合物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环状碳酸酯第160页
    2、基于三苯基膦的多孔离子型聚合物催化二氧化碳合成环状碳酸酯第160页
    3、基于群体感应正反馈系统的高灵敏性汞离子全细胞探针的开发与研究第160页
    4、适用于模式微生物的全细胞氢气传感器的构建与功能验证第160-162页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文章第162-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OsSCPD1基因对干旱胁迫响应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混凝土保护层锈胀开裂时间预测模型及细观裂纹扩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