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沉积物界面氮迁移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水体的内源污染及其危害 | 第11-13页 |
·内源污染的定义及产生 | 第11页 |
·内源污染的危害 | 第11-13页 |
·氮、磷在沉积物中的分布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氮在沉积物中的分布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磷在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研究 | 第15-16页 |
·氮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循环研究 | 第16-18页 |
·氮在水体-沉积物间的交换 | 第16-17页 |
·微生物在水体-沉积物氮循环中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氮循环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20页 |
·底泥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 第20-21页 |
·本文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水源水库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磷的稳定性研究 | 第23-42页 |
·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稳定性研究 | 第23-33页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3-2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3页 |
·结论 | 第33页 |
·沉积物磷形态分布及其释放特征研究 | 第33-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结论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低温条件下微生物对氮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 | 第42-67页 |
·水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 | 第42-56页 |
·研究方法 | 第42-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6页 |
·景观水体沉积物为研究对象 | 第56-65页 |
·研究方法 | 第56-5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不同条件对氮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 | 第67-77页 |
·研究方法 | 第67-69页 |
·样品的采集及样品处理 | 第67页 |
·模拟实验设置 | 第67-68页 |
·反应器的控制条件 | 第68-69页 |
·样品分析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6页 |
·沉积物样品及源水水样初始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 第69页 |
·氨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69-70页 |
·硝态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70-71页 |
·硝态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71-72页 |
·总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72页 |
·UV_(254)随时间的变化 | 第72-73页 |
·TOC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73-74页 |
·各反应器沉积物中有机质和总氮的变化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污染底泥修复实验研究 | 第77-87页 |
·研究方法 | 第77-79页 |
·样品的采集及样品处理 | 第77页 |
·模拟实验设置 | 第77页 |
·反应器的控制条件 | 第77-78页 |
·样品分析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78-7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9-86页 |
·沉积物样品及源水水样初始基本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 第79页 |
·氨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79-80页 |
·硝态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80-81页 |
·硝态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81-82页 |
·总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82页 |
·UV_(254)及TOC随时间的变化 | 第82-84页 |
·底泥总氮及有机质在实验始末的变化 | 第84页 |
·三种修复方法的对比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建议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