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含磷酰胆碱的天然与合成纳米载体的设计及药物投递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7页
    1.1 纳米药物载体第11-14页
        1.1.1 纳米药物载体的概述第11页
        1.1.2 纳米药物载体的优势第11-12页
        1.1.3 纳米药物载体的分类第12-14页
    1.2 磷酰胆碱第14-15页
        1.2.1 磷酰胆碱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第14-15页
        1.2.2 磷酰胆碱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第15页
        1.2.3 磷酰胆碱在药物投递领域的应用第15页
    1.3 外泌体第15-21页
        1.3.1 外泌体的生物起源第15-16页
        1.3.2 外泌体的结构和功能第16-17页
        1.3.3 外泌体的分离方法第17-20页
        1.3.4 外泌体作为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1.4 超顺磁纳米粒子第21-23页
        1.4.1 超顺磁纳米粒子在药物靶向投递方面的应用第21-22页
        1.4.2 超顺磁纳米粒子在磁分离方面的应用第22页
        1.4.3 超顺磁纳米粒子在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应用第22页
        1.4.4 超顺磁纳米粒子在磁热疗方面的应用第22页
        1.4.5 超顺磁纳米粒子团簇第22-23页
    1.5 单蛋白纳米微囊第23-24页
        1.5.1 单蛋白纳米微囊的制备原理第23页
        1.5.2 纳米微囊在蛋白质和基因投递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第23-24页
    1.6 基于外泌体及纳米微囊的药物载体设计课题的提出第24-27页
        1.6.1 基于外泌体的药物载体设计的课题提出第24-25页
        1.6.2 基于单蛋白纳米微囊药物载体设计的课题提出第25-27页
第2章 基于外泌体的超顺磁纳米粒子团簇的构建及靶向肿瘤药物投递研究第27-55页
    2.1 前言第27-28页
    2.2 实验部分第28-34页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28-30页
        2.2.2 饱和铁转铁蛋白修饰SPMNs第30页
        2.2.3 SMNC-EXOs的制备第30-31页
        2.2.4 SMNC-EXOs的表征第31页
        2.2.5 SMNC-EXOs的体外磁靶向测定第31页
        2.2.6 SMNC-EXOs的载药和药物释放第31-32页
        2.2.7 SMNC-EXOs的细胞毒性的测定第32页
        2.2.8 SMNC-EXOs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的测定第32-33页
        2.2.9 D-SMNC-EXOs的细胞吞噬效率的测定第33页
        2.2.10 D-SMNC-EXOs的肿瘤细胞抑制效果的测定第33页
        2.2.11 D-SMNC-EXOs的体内分布及其体内肿瘤靶向效果第33-34页
        2.2.12 D-SMNC-EXOs的肿瘤治疗效果的测定第34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4-54页
        2.3.1 M-Tfs的制备第34-35页
        2.3.2 SMNC-EXOs的制备及其表征第35-38页
        2.3.3 SMNC-EXOs的形成机制第38-39页
        2.3.4 SMNC-EXOs的稳定性第39-40页
        2.3.5 SMNC-EXOs磁靶向能力的体外测定第40-42页
        2.3.6 SMNC-EXOs的载药及其药物释放第42-44页
        2.3.7 SMNC-EXOs的生物安全性评价第44-46页
        2.3.8 D-SMNC-EXOs的肿瘤细胞内吞及其细胞内分布第46-48页
        2.3.9 D-SMNC-EXOs的肿瘤细胞抑制效果第48-50页
        2.3.10 D-SMNC-EXOs的体内分布及肿瘤靶向第50-52页
        2.3.11 D-SMNC-EXOs的体内抑制肿瘤效果第52-54页
    2.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3章 肿瘤微环境响应性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的设计及肿瘤治疗研究第55-79页
    3.1 前言第55-56页
    3.2 实验部分第56-62页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56-58页
        3.2.2 酶响应性多肽的双键化第58页
        3.2.3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制备条件的确定第58页
        3.2.4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的表征第58页
        3.2.5 纳米微囊酶降解动力学的检测第58-59页
        3.2.6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酶降解释放的活性测定第59页
        3.2.7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的稳定性测定第59-60页
        3.2.8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细胞毒性的测定第60页
        3.2.9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的抗蛋白吸附测试第60页
        3.2.10 巨噬细胞对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的吞噬测试第60-61页
        3.2.11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免疫刺激的检测第61页
        3.2.12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的体内循环时间测定第61页
        3.2.13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的体内分布及肿瘤靶向测定第61页
        3.2.14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体内毒性的测定第61-62页
        3.2.15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体内抑制肿瘤研究第62页
        3.2.16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体内酶降解的验证第62页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2-77页
        3.3.1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的制备及其表征第62-64页
        3.3.2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的酶降解释放行为第64-65页
        3.3.3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降解释放后的活性测试第65-66页
        3.3.4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稳定性的测定第66-67页
        3.3.5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体外细胞毒性的测定第67-68页
        3.3.6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体内循环时间的测定第68-70页
        3.3.7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的体内免疫刺激测定第70页
        3.3.8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的体内毒性测定第70-72页
        3.3.9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的体内分布第72-74页
        3.3.10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的肿瘤治疗效果第74-76页
        3.3.11 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体内酶降解释放的验证第76-77页
    3.4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4章 系统投递酶响应性BMP-2纳米微囊促进骨损伤修复研究第79-95页
    4.1 前言第79-80页
    4.2 实验部分第80-84页
        4.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80-81页
        4.2.2 酶响应性多肽的双键化第81页
        4.2.3 n(BMP-2)的制备第81-82页
        4.2.4 n(BMP-2)的表征第82页
        4.2.5 n(BMP-2)降解动力学的检测第82页
        4.2.6 n(BMP-2)酶降解特异性的检测第82页
        4.2.7 n(BMP-2)降解释放后的活性测定第82-83页
        4.2.8 n(BMP-2)的抗蛋白吸附测定第83页
        4.2.9 n(BMP-2)体内循环时间的测定第83页
        4.2.10 n(BMP-2)的体内分布及骨损伤部位的靶向测定第83-84页
        4.2.11 n(BMP-2)的骨损伤修复测定第84页
        4.2.12 n(BMP-2)的异位成骨测定第84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4-94页
        4.3.1 n(BMP-2)的制备及其表征第84-86页
        4.3.2 n(BMP-2)的酶降解测定第86-87页
        4.3.3 n(BMP-2)酶降解释放后的活性测定第87页
        4.3.4 n(BMP-2)的蛋白吸附及其体内循环时间测定第87-88页
        4.3.5 n(BMP-2)的体内分布及靶向骨损伤部位的测定第88-91页
        4.3.6 n(BMP-2)的骨损伤修复情况第91-93页
        4.3.7 n(BMP-2)的副作用测定第93-94页
    4.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5章 全文总结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11页
缩略语/符号说明第111-113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的绿色合成
下一篇:聚乳酸抗污染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