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s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7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11-18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选择柏林的原因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及范围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5-1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9页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9-27页 |
·现代主义运动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第19-21页 |
·DOCOMOMO | 第21页 |
·世界遗产 | 第21-25页 |
·近现代遗产 | 第25页 |
·20世纪遗产 | 第25-27页 |
2 德国遗产保护发展概况 | 第27-37页 |
·德国遗产保护思想的发展 | 第27-28页 |
·德国遗产保护法规发展 | 第28-30页 |
·德国遗产保护管理体系简述 | 第30-34页 |
·遗产的定义及产权分类 | 第30-31页 |
·遗产登录制度 | 第31-32页 |
·管理级别与负责内容 | 第32-33页 |
·资金投入与运营 | 第33-34页 |
·德国遗产保护政策重点关注内容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3 柏林现代主义住宅区详述 | 第37-67页 |
·柏林住宅发展概况 | 第37-39页 |
·六处柏林现代主义住宅区总述 | 第39-43页 |
·法尔肯贝格(Falkenberg)五彩斑斓的花园城住宅区 | 第43-47页 |
·Akazienhof组团 | 第44-45页 |
·Gartenstadtweg组团 | 第45-47页 |
·户外设施 | 第47页 |
·威丁区席勒公园社区 | 第47-51页 |
·住宅与组团 | 第47-50页 |
·户外设施 | 第50-51页 |
·布里茨(Britz)的马蹄形社区 | 第51-55页 |
·马蹄部分 | 第52-53页 |
·红色阵线 | 第53页 |
·第三至五发展阶段 | 第53页 |
·第六发展阶段 | 第53-54页 |
·室外设施 | 第54-55页 |
·卡尔·雷根居民之家 | 第55-58页 |
·住宅与组团 | 第55-57页 |
·户外设施 | 第57-58页 |
·赖尼肯多夫(Reinickendorf)的"白城"(Weisse Stadt) | 第58-61页 |
·住宅与组团 | 第58-61页 |
·户外设施 | 第61页 |
·西门子城大住宅区 | 第61-64页 |
·住宅与组团 | 第61-64页 |
·室外服务设施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7页 |
4 价值评估和提名理由揭示的遗产保护新趋势与理念 | 第67-81页 |
·真实性与完整性 | 第67-68页 |
·突出的普遍价值 | 第68-71页 |
·符合申请世界遗产的标准 | 第71-73页 |
·遗产保护新趋势与理念 | 第73-79页 |
·价值内涵的拓宽 | 第73-76页 |
·"20世纪遗产"保护理念使文化遗产概念、类型更趋完整 | 第76-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5 柏林现代主义住宅区保护与发展实践经验 | 第81-109页 |
·保护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第81-85页 |
·保护现状 | 第81页 |
·影响因素 | 第81-84页 |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 第84-85页 |
·柏林现代主义住宅区保护实践 | 第85-91页 |
·保护工作的参与者 | 第85-86页 |
·法律与规划基础 | 第86-87页 |
·确保居住使用功能 | 第87页 |
·保护与维护规则 | 第87-89页 |
·文物保护规划与专家意见 | 第89-90页 |
·监控管理 | 第90-91页 |
·柏林现代主义住宅区发展实践 | 第91-101页 |
·发展规划 | 第91-94页 |
·资金等级及来源 | 第94页 |
·提升住宅认知度 | 第94-98页 |
·公共关系活动与旅游概念 | 第98-101页 |
·保护与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 | 第101页 |
·保护与发展的实践经验 | 第101-108页 |
·柏林现代主义住宅区管理体系框架 | 第101-104页 |
·可持续性保护与管理 | 第104-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6 柏林经验的启示—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中近现代遗存保护 | 第109-119页 |
·唐大明宫及唐大明宫遗址公园 | 第109-110页 |
·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中近现代遗存 | 第110-112页 |
·总体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12-113页 |
·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中近现代遗存的处理方式 | 第113-116页 |
·近现代遗存现状评估 | 第113-115页 |
·遗存的改造与利用适宜性评估 | 第115-116页 |
·概念设计 | 第116页 |
·小结 | 第116-119页 |
7 结论 | 第119-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
图表目录 | 第129-133页 |
研究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