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20页 |
1.病例资料 | 第13页 |
2.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 第13-14页 |
3.病例选择标准 | 第14-15页 |
4.研究方案 | 第15-18页 |
5.观察的指标与方法 | 第18-19页 |
6.统计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统计结果 | 第20-26页 |
1.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 第20-21页 |
2.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 第21-22页 |
3.治疗前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评分比较 | 第22-23页 |
4.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第23-24页 |
5.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 第24页 |
6.疗效评价 | 第24-25页 |
7.治疗前后安全性评价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34页 |
1.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26-27页 |
2.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第27-29页 |
3.手法操作的依据 | 第29页 |
4.选穴的依据 | 第29-31页 |
5.选用耳穴贴压的理论依据 | 第31页 |
6.选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的依据 | 第31-32页 |
7.疗效指标依据 | 第32页 |
8.研究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问题和展望 | 第35-36页 |
1.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2.展望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文献综述 | 第3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