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缘起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1 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2 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1.6 研究的框架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社区商业及社区商业外部空间综述 | 第19-36页 |
2.1 社区商业综述 | 第19-25页 |
2.1.1 社区商业的产生 | 第19页 |
2.1.2 社区商业的分类 | 第19-21页 |
2.1.3 社区商业的价值 | 第21-23页 |
2.1.4 社区商业的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2.2 社区商业外部空间综述 | 第25-29页 |
2.2.1 外部空间的定义 | 第25-26页 |
2.2.2 商业的外部空间发展 | 第26-27页 |
2.2.3 社区商业外部空间的内容 | 第27-29页 |
2.3 社区商业空间需求变化 | 第29-35页 |
2.3.1 消费模式的变化 | 第29-31页 |
2.3.2 商业业态的变化 | 第31-33页 |
2.3.3 空间需求的变化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广州萝岗新区社区商业现状调研及分析 | 第36-75页 |
3.1 萝岗区社区商业案例调研 | 第37-68页 |
3.1.1 万科城 | 第37-42页 |
3.1.2 保利林语山庄 | 第42-50页 |
3.1.3 万科新里程 | 第50-53页 |
3.1.4 龙光峰景华庭 | 第53-60页 |
3.1.5 保利香雪山 | 第60-62页 |
3.1.6 万科东荟城 | 第62-66页 |
3.1.7 岭南山畔 | 第66-68页 |
3.2 案例调研问题总结及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3.3 萝岗区社区商业外部空间规划设计现状总结及原因探究 | 第70-73页 |
3.3.1 广州萝岗区社区商业的特点 | 第70-71页 |
3.3.2 广州萝岗区社区商业外部空间的特点 | 第71页 |
3.3.3 广州萝岗区社区商业外部空间现状问题原因探究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社区商业外部空间规划设计原则与策略研究 | 第75-96页 |
4.1 社区商业外部空间规划设计的原则 | 第75-77页 |
4.1.1 整体性原则 | 第75页 |
4.1.2 可达原则 | 第75-76页 |
4.1.3 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原则 | 第76页 |
4.1.4 以人文本的原则 | 第76页 |
4.1.5 地域性原则 | 第76-77页 |
4.2 社区商业外部空间规划设计的策略 | 第77-95页 |
4.2.1 整体性设计策略 | 第77-82页 |
4.2.2 增加社区商业外部空间可达性的设计策略 | 第82-91页 |
4.2.3 提高社区商业外部空间利用率的设计策略 | 第91-93页 |
4.2.4 社区商业外部空间以人为本的设计策略 | 第93-94页 |
4.2.5 社区商业外部空间岭南地域性设计策略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五章 社区商业外部空间规划设计的应用实践——以萝岗保障住房区社区商业中心为例 | 第96-110页 |
5.1 萝岗保障住房区社区商业中心项目概述 | 第96-100页 |
5.1.1 项目区位 | 第96-97页 |
5.1.2 项目规模 | 第97-98页 |
5.1.3 社区商业中心整体规划设计 | 第98-100页 |
5.2 萝岗保障住房区社区商业中心外部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的应用 | 第100-107页 |
5.2.1 整体性设计 | 第100-101页 |
5.2.2 外部空间可达性设计 | 第101-103页 |
5.2.3 多样化的功能和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 | 第103-105页 |
5.2.4 外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 第105-106页 |
5.2.5 外部空间地域性设计 | 第106-107页 |
5.3 设计中的思考和建议 | 第107-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语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附件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