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建筑膜材料 | 第10-12页 |
1.1.1.1 膜结构建筑的发展 | 第10-11页 |
1.1.1.2 膜材料 | 第11-12页 |
1.1.2 荷叶效应 | 第12-14页 |
1.2 超疏水材料制备方法 | 第14-16页 |
1.2.1 模板法 | 第14-15页 |
1.2.2 刻蚀法 | 第15页 |
1.2.3 气相沉积法 | 第15-16页 |
1.2.4 溶胶凝胶法 | 第16页 |
1.3 PVDF膜的发展与现状 | 第16-17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7-20页 |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7-18页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理论部分 | 第20-28页 |
2.1 PVDF膜的结构与性能 | 第20-21页 |
2.1.1 PVDF的结构 | 第20页 |
2.1.2 PVDF的性能 | 第20-21页 |
2.2 固体表面的润湿理论 | 第21-25页 |
2.2.1 Young's理论 | 第21-23页 |
2.2.2 Wenzel理论 | 第23-24页 |
2.2.3 Cassie理论 | 第24页 |
2.2.4 滚动角 | 第24-25页 |
2.3 分形理论 | 第25-28页 |
2.3.1 盒计数法 | 第26页 |
2.3.2 变码尺法 | 第26页 |
2.3.3 比表面积法 | 第26-27页 |
2.3.4 Sandbos法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模板制备方法研究 | 第28-40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 | 第28-29页 |
3.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8页 |
3.2.2 实验模板 | 第28-29页 |
3.2.3 实验药品 | 第29页 |
3.3 测试与表征 | 第29页 |
3.3.1 静态接触角测试 | 第29页 |
3.4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29-31页 |
3.4.1 模板的制备 | 第30-31页 |
3.4.2 超声波清洗PVDF膜 | 第31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3.5.1 模板固化时间对PVDF膜疏水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3.5.2 模板制备不同方法对PVDF膜疏水性的影响 | 第32-36页 |
3.5.2.1 超声波清洗对模板制PVDF膜疏水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3.5.2.2 模板不同粗糙程度对PVDF膜疏水性的影响 | 第34-36页 |
3.5.3 非均一粒径SiC模板对PVDF膜疏水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超疏水PVDF膜的制备 | 第40-58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 | 第40-41页 |
4.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0-41页 |
4.2.2 实验药品 | 第41页 |
4.3 测试与表征 | 第41-42页 |
4.3.1 静态接触角测试 | 第41页 |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1页 |
4.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第41页 |
4.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第41页 |
4.3.5 真彩色共聚焦显微镜 | 第41-42页 |
4.3.6 集灰实验 | 第42页 |
4.3.7 粘附性 | 第42页 |
4.4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42-44页 |
4.4.1 PVDF膜的制备 | 第42-44页 |
4.4.1.1 PVDF原膜的制备 | 第43页 |
4.4.1.2 共混含氟树脂PVDF膜的制备 | 第43页 |
4.4.1.3 平板膜的制备 | 第43-44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44-57页 |
4.5.1 涂层胶组成对PVDF膜疏水性的影响 | 第44-53页 |
4.5.1.1 PVDF浓度对PVDF膜疏水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4.5.1.2 共混含氟树脂对不同粗糙度PVDF膜疏水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4.5.1.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膜表面结构 | 第46-49页 |
4.5.1.4 傅里叶红外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 | 第49-53页 |
4.5.2 真彩色共聚焦显微镜分析 | 第53-55页 |
4.5.3 集灰实验 | 第55-56页 |
4.5.4 粘附性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分形理论 | 第58-70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 | 第58-59页 |
5.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8页 |
5.2.2 实验药品 | 第58-59页 |
5.3 测试与表征 | 第59页 |
5.3.1 静态接触角测试 | 第59页 |
5.3.2 扫描电镜SEM | 第59页 |
5.3.3 Fractal Fox分形软件处理 | 第59页 |
5.4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59-63页 |
5.4.1 基于粗糙表面润湿理论对膜表面粗糙度的表征 | 第59页 |
5.4.2 盒计数法和比表面积法对膜表面粗糙度的表征 | 第59-63页 |
5.4.3 基于分形理论对膜表面粗糙度的表征 | 第63页 |
5.5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5.5.1 粗糙因子r和面积分数fs对膜表面粗糙度表征的可行性分析 | 第63-65页 |
5.5.2 盒计数法和比表面积法对膜表面粗糙度表征的可行性分析 | 第65-66页 |
5.5.3 基于分形理论,分形维数对膜表面粗糙度的表征 | 第66-6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70-7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