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绘画构图浅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 第9-16页 |
1.1 秦汉时期绘画界整体状况回顾 | 第9-10页 |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分析 | 第10-13页 |
1.2.1 魏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 第11-12页 |
1.2.2 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 第12-13页 |
1.3 魏晋南北朝社会思想文化背景 | 第13-16页 |
1.3.1 审美思想的转变 | 第13-15页 |
1.3.2 绘画艺术的自觉 | 第15-16页 |
2 魏晋南北朝关于构图的理论分析 | 第16-21页 |
2.1 《画云台山记》的“置陈布势” | 第17-18页 |
2.2 “悟对通神”与画面构图 | 第18-19页 |
2.3 “经营位置”的提出 | 第19-20页 |
2.4 宗炳《画山水序》中的“自然之势” | 第20-21页 |
2.5 王微《叙画》中的“容势” | 第21页 |
3 魏晋南北朝绘画作品及构图特点 | 第21-27页 |
3.1 卷轴画作品构图分析 | 第23-24页 |
3.1.1 《女史箴图》 | 第23页 |
3.1.2 《洛神赋图》 | 第23-24页 |
3.1.3 《列女仁智图》 | 第24页 |
3.2 经典壁画作品构图分析 | 第24-27页 |
3.2.1 《萨陲太子舍身饲虎图》的构图形式 | 第25-26页 |
3.2.2 《尸毗王割肉贸鸽》的构图形式 | 第26页 |
3.2.3 其他壁画构图形式 | 第26-27页 |
4 魏晋南北朝绘画构图的审美内涵 | 第27-32页 |
4.1 构图形式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审美内涵 | 第27-31页 |
4.1.1 以位置的高低来区别远近 | 第27-28页 |
4.1.2 以人物的大小来区别宾主 | 第28-29页 |
4.1.3 以画赞的形式来分割画面 | 第29页 |
4.1.4 以服饰的夸张表现来造势 | 第29-30页 |
4.1.5 山水画科的萌芽 | 第30-31页 |
4.2 构图形制及其审美内涵 | 第31-32页 |
4.2.1 小幅 | 第31页 |
4.2.2 横卷 | 第31-32页 |
4.2.3 壁画 | 第32页 |
结语 | 第32-34页 |
主要参考资料 | 第34-35页 |
附图 | 第35-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