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污泥和农作物秸秆的厌氧消化处理 | 第9-12页 |
1.2.1 厌氧消化技术的优点 | 第9-10页 |
1.2.2 污泥和农作物秸秆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 第10-12页 |
1.3 农作物秸秆预处理技术 | 第12-16页 |
1.3.1 化学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物理方法 | 第14-15页 |
1.3.3 生物方法 | 第15-16页 |
1.4 污泥、农作物秸秆与其它物质混合处理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4.1 污泥与农作物秸秆混合堆肥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4.2 污泥、农作物秸秆与其它物质混合厌氧消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污泥和秸秆来源 | 第19页 |
2.2 试验装置 | 第19-20页 |
2.2.1 预处理装置 | 第19页 |
2.2.2 厌氧消化装置 | 第19-20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2.3.1 玉米秸秆预处理方法 | 第20-22页 |
2.3.2 玉米秸秆浸泡液与城市污泥混合厌氧消化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2.4 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玉米秸秆NaOH 预处理的响应面法优化 | 第25-35页 |
3.1 NaOH 预处理单因素试验 | 第25-26页 |
3.1.1 不同秸秆尺寸对玉米秸秆溶出SCOD 和还原糖的影响 | 第25页 |
3.1.2 不同 NaOH 溶液浓度对玉米秸秆溶出SCOD 和还原糖的影响 | 第25-26页 |
3.1.3 不同预处理时间对玉米秸秆溶出SCOD 和还原糖的影响 | 第26页 |
3.2 NaOH 预处理响应面试验 | 第26-32页 |
3.2.1 响应面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3.2.2 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 第28-32页 |
3.3 模型的验证 | 第32页 |
3.4 模型交互项分析 | 第32-34页 |
3.4.1 秸秆尺寸与药剂浓度的影响及交互作用分析 | 第32-33页 |
3.4.2 秸秆尺寸与预处理时间的影响及交互作用分析 | 第33-34页 |
3.4.3 药剂浓度与预处理时间的影响及交互作用分析 | 第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玉米秸秆氨水预处理的响应面法优化 | 第35-51页 |
4.1 氨水预处理单因素试验 | 第35-36页 |
4.1.1 不同秸秆尺寸对玉米秸秆溶出SCOD 和还原糖的影响 | 第35页 |
4.1.2 不同氨水浓度对玉米秸秆溶出SCOD 和还原糖的影响 | 第35-36页 |
4.1.3 不同预处理时间对玉米秸秆溶出SCOD 和还原糖的影响 | 第36页 |
4.2 氨水预处理响应面试验 | 第36-42页 |
4.2.1 响应面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4.2.2 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 第38-42页 |
4.3 模型的验证 | 第42-43页 |
4.4 模型交互项分析 | 第43-47页 |
4.4.1 秸秆尺寸与药剂浓度的影响及交互作用分析 | 第43-45页 |
4.4.2 秸秆尺寸与预处理时间的影响及交互作用分析 | 第45-46页 |
4.4.3 药剂浓度与预处理时间的影响及交互作用分析 | 第46-47页 |
4.5 NaOH、氨水和水预处理效果比较 | 第47-50页 |
4.5.1 NaOH 溶液、氨水和水预处理下浸泡液SCOD 浓度的比较 | 第47-48页 |
4.5.2 NaOH 溶液、氨水和水预处理下浸泡液还原糖浓度的比较 | 第48页 |
4.5.3 NaOH 溶液、氨水和水预处理对玉米秸秆成分的影响 | 第48-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玉米秸秆与剩余污泥混合厌氧消化试验 | 第51-70页 |
5.1 连续进样试验 | 第51-60页 |
5.1.1 4%投配率下厌氧消化试验 | 第51-55页 |
5.1.2 5%投配率下厌氧消化试验 | 第55-57页 |
5.1.3 8%投配率下厌氧消化试验 | 第57-60页 |
5.2 不同投配率下水预处理反应器厌氧消化效果比较 | 第60-61页 |
5.3 批式试验 | 第61-68页 |
5.3.1 秸秆与剩余污泥不同混合比例对产气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5.3.2 各反应器内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变化 | 第63-66页 |
5.3.3 各反应器产气组分的组成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页 |
6.2 建议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