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勘探论文--地震勘探论文

地层Q吸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符号注释表第10-11页
术语表第11-12页
附图列表第12-15页
第1章 前言第15-19页
    1.1 本研究的必要性第15页
    1.2 本文研究工作概述第15-19页
        1.2.1 要解决的问题第16页
        1.2.2 技术思路第16-17页
        1.2.3 各章内容摘要第17-18页
        1.2.4 本研究的贡献第18-19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9-27页
    2.1 引言第19-20页
    2.2 前人工作综述第20-27页
        2.2.1 实验室观测第20-21页
        2.2.2 野外观测第21页
        2.2.3 基础理论第21-22页
        2.2.4 数值模拟第22页
        2.2.5 衰减及综合分析第22-23页
        2.2.6 地层 Q 值估算第23-24页
        2.2.7 地震数据 Q 吸收补偿第24-26页
        2.2.8 地层属性第26-27页
第3章 基本理论第27-43页
    3.1 引言第27页
    3.2 基本理论及推证方法第27-38页
        3.2.1 常见线性粘弹性介质的本构模型第28-32页
        3.2.2 地层对地震波的吸收机理第32-33页
        3.2.3 对 Q 的定量表示第33-34页
        3.2.4 Q 吸收引起的振幅衰减关系推证第34-36页
        3.2.5 地层吸收频散关系推证第36-38页
    3.3 两种常用的Q 吸收衰减-频散关系模型第38-43页
        3.3.1 Futterman 模型第39-40页
        3.3.2 Kjartasson 模型第40-43页
第4章 近地表 Q 吸收观测与分析第43-67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野外观测方法第43-45页
        4.2.1 试验区基本情况第44页
        4.2.2 观测方式及参数第44-45页
    4.3 野外观测结果分析第45-52页
        4.3.1 原始数据分析第45-46页
        4.3.2 Q 值估算及结果分析第46-52页
    4.4 实验室观测第52-54页
        4.4.1 观测方法及基本观测参数第52-53页
        4.4.2 观测数据分析第53-54页
    4.5 实验室观测数据的 Q 值估算第54-58页
        4.5.1 Q 值估算结果第55-57页
        4.5.2 分析及认识第57-58页
    4.6 近地表Q模型建立及Q吸收补偿第58-60页
        4.6.1 近地表 Q 模型建立第58-59页
        4.6.2 针对近地表 Q 吸收的补偿第59-60页
    4.7 沙层对地震数据的影响分析第60-65页
        4.7.1 实际数据现象第60-61页
        4.7.2 成因分析第61-65页
    4.8 认识和建议第65-67页
第5章 Q 值估算第67-77页
    5.1 引言第67页
    5.2 几种常用的Q 值估算方法第67-68页
        5.2.1 谱比法第67-68页
        5.2.2 上升时间法第68页
    5.3 Q 值估算所面临的应用问题第68-72页
        5.3.1 反射系数的影响第69-70页
        5.3.2 Q 吸收引起的时差影响第70-72页
    5.4 Q 估算方法的改进措施第72-76页
        5.4.1 谱模拟约束下的谱比法第73-75页
        5.4.2 频散所致时差的求取第75-76页
    5.5 小结第76-77页
第6章 高频噪声控制第77-87页
    6.1 引言第77页
    6.2 振幅补偿面临的问题第77-79页
        6.2.1 地震数据的基本特点第78页
        6.2.2 振幅补偿中的高频放大第78-79页
    6.3 高频噪声控制第79-86页
        6.3.1 振幅补偿中的控制第79-83页
        6.3.2 振幅补偿前、后的控制第83-86页
    6.4 小结第86-87页
第7章 Q 吸收补偿应用第87-141页
    7.1 引言第87页
    7.2 补偿结果评价及参数选择第87-99页
        7.2.1 补偿结果评价第88-93页
        7.2.2 补偿所用参数的选择或验证第93-99页
    7.3 应用流程第99-101页
        7.3.1 基本应用流程第99-101页
        7.3.2 Q 值误差及Q 吸收补偿的性价比第101页
    7.4 实际数据应用效果第101-140页
        7.4.1 二维数据第102-111页
        7.4.2 三维数据第111-131页
        7.4.3 我们的技术水平第131-140页
    7.5 小结第140-141页
第8章 结论与建议第141-143页
    8.1 结论第141-142页
    8.2 建议第142-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49页
附录第149-152页
    个人简历第149页
    论文发表第149-151页
    企业应用证明第151-152页
    项目验收评估意见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伸展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以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为例
下一篇:基于3S技术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植被空间格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