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化学复合体系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2页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稠油的分类 | 第12-13页 |
1.2.2 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传质 | 第13-15页 |
1.2.3 油溶性降粘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稠油开采的相关技术 | 第17-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热化学复合体系吞吐 CO2扩散规律研究 | 第22-42页 |
2.1 气体在液相和多孔介质中的传质 | 第22-26页 |
2.1.1 气体在液相中的传质 | 第23-24页 |
2.1.2 气体在饱和液相的多孔介质中的传质 | 第24-26页 |
2.2 理想扩散的数学模型 | 第26-32页 |
2.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26页 |
2.2.2 基本假设 | 第26-27页 |
2.2.3 理想扩散数学模型建立 | 第27页 |
2.2.4 模型的求解 | 第27-28页 |
2.2.5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2.3 考虑原油膨胀机理的扩散数学模型 | 第32-41页 |
2.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2页 |
2.3.2 基本假设 | 第32页 |
2.3.3 考虑原油膨胀机理的扩散数学模型建立 | 第32-34页 |
2.3.4 模型的求解 | 第34-36页 |
2.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热化学复合体系吞吐流体性质变化规律研究 | 第42-68页 |
3.1 热化学复合体系静态评价实验 | 第42-49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42页 |
3.1.2 实验方案 | 第42-43页 |
3.1.3 实验药品及装置 | 第43-44页 |
3.1.4 实验步骤 | 第44-45页 |
3.1.5 实验结果 | 第45-49页 |
3.2 热化学复合体系吞吐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 第49-64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49页 |
3.2.2 实验药品及装置 | 第49-52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52-53页 |
3.2.4 三维模型结构 | 第53-55页 |
3.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64页 |
3.3 现场生产井原油性质变化规律研究 | 第64-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热化学复合体系驱替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 第68-106页 |
4.1 热化学复合体系驱替方式筛选 | 第68-73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68页 |
4.1.2 实验药品及装置 | 第68-69页 |
4.1.3 实验步骤及岩心参数 | 第69-70页 |
4.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4.2 热化学复合体系驱替注入参数优选 | 第73-98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73页 |
4.2.2 实验方案 | 第73-76页 |
4.2.3 实验药品及装置 | 第76-77页 |
4.2.4 实验步骤及岩心参数 | 第77-78页 |
4.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8-98页 |
4.3 热化学复合体系多级降粘可行性研究 | 第98-105页 |
4.3.1 实验药品及装置 | 第99页 |
4.3.2 实验步骤及岩心参数 | 第99-100页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泡沫调剖辅助热化学复合体系驱替技术研究 | 第106-128页 |
5.1 起泡剂评价及筛选 | 第106-117页 |
5.1.1 起泡剂性能评价方法 | 第107-108页 |
5.1.2 起泡剂浓度优选 | 第108-110页 |
5.1.3 起泡剂耐盐性评价 | 第110-112页 |
5.1.4 起泡剂洗油效果评价 | 第112-113页 |
5.1.5 起泡剂高温起泡性能动态评价 | 第113-117页 |
5.2 高温泡沫调剖效果实验研究 | 第117-127页 |
5.2.1 高温泡沫调剖适应性研究 | 第117-122页 |
5.2.2 高温泡沫调剖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 第122-12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六章 热化学复合体系在超稠油油藏中的应用 | 第128-134页 |
6.1 油藏概况 | 第128页 |
6.2 热化学复合体系吞吐开采效果 | 第128-134页 |
6.2.1 开发历程 | 第128-129页 |
6.2.2 开发效果 | 第129-134页 |
结论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4页 |
附录 | 第144-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作者简介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