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现代地壳运动 | 第14-17页 |
1.1.1 现代地壳运动的定义 | 第14-15页 |
1.1.2 地壳运动的发展 | 第15-17页 |
1.2 参考基准 | 第17-25页 |
1.2.1 几个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1.2.2 大地测量参考基准 | 第18-20页 |
1.2.3 ITRF 系列 | 第20-23页 |
1.2.4 ITRF2008 | 第23-25页 |
1.3 现代地壳运动参考基准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1.3.1 水平地壳运动参考基准 | 第26-27页 |
1.3.2 垂直地壳运动参考基准 | 第27页 |
1.3.3 区域地壳运动参考基准 | 第27-2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全球板块运动模型的发展和精化 | 第30-41页 |
2.1 地质与地球物理方法的发展 | 第30-33页 |
2.2 空间大地测量方法测定板块运动的新进展 | 第33-40页 |
2.2.1 数据预处理 | 第33-34页 |
2.2.2 板块运动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2.2.3 解算结果及分析 | 第36-39页 |
2.2.4 构造板块总角动量的分析 | 第39-40页 |
2.2.5 结论和讨论 | 第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无整体旋转参考基准 | 第41-53页 |
3.1 地球参考系的定义 | 第41-43页 |
3.1.1 理论定义 | 第41-42页 |
3.1.2 近似定义 | 第42-43页 |
3.2 基本假设 | 第43页 |
3.3 无整体旋转的条件 | 第43-45页 |
3.4 NNR 模型的发展现状 | 第45-46页 |
3.5 绝对板块运动模型的建立 | 第46-51页 |
3.5.1 相对板块运动模型 | 第46-47页 |
3.5.2 绝对板块运动模型 | 第47页 |
3.5.3 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47-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热点参考基准 | 第53-69页 |
4.1 关于热点 | 第53-55页 |
4.1.1 热点的理论定义 | 第53-54页 |
4.1.2 热点的分布 | 第54-55页 |
4.2 热点基准的研究现状 | 第55-57页 |
4.3 热点基准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57-58页 |
4.4 平均热点参考基准的建立 | 第58-64页 |
4.4.1 热点数据 | 第58-59页 |
4.4.2 建模方法 | 第59-61页 |
4.4.3 结果及分析 | 第61-64页 |
4.5 较差的旋转 | 第64-66页 |
4.6 热点固定性的探讨 | 第66-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垂直运动参考基准 | 第69-103页 |
5.1 地壳的垂直运动 | 第69-74页 |
5.1.1 点位坐标的综合表示 | 第70页 |
5.1.2 影响地壳垂直运动的因素 | 第70-74页 |
5.1.2.1 冰后回弹 | 第70-72页 |
5.1.2.2 地面沉降 | 第72-73页 |
5.1.2.3 其他因素 | 第73-74页 |
5.1.3 研究垂直基准的必要性 | 第74页 |
5.2 SLR 垂向运动基准 | 第74-87页 |
5.2.1 SLR 技术的发展 | 第75-76页 |
5.2.2 SLR 测地基本原理 | 第76-78页 |
5.2.3 SLR 垂向运动基准的建立 | 第78-87页 |
5.2.3.1 建模方法 | 第78-81页 |
5.2.3.2 数据来源 | 第81-82页 |
5.2.3.3 计算与分析 | 第82-87页 |
5.2.4 结论 | 第87页 |
5.3 ICE-5G 模型基准 | 第87-93页 |
5.3.1 冰后回弹模型 | 第88-90页 |
5.3.2 ICE-5G 模型基准的建立 | 第90-93页 |
5.3.2.1 建模方法 | 第90-91页 |
5.3.2.2 数据来源 | 第91页 |
5.3.2.3 计算与分析 | 第91-93页 |
5.3.3 结论 | 第93页 |
5.4 赤道附近垂向速度约束为零基准 | 第93-97页 |
5.4.1 建立基准的依据 | 第93-95页 |
5.4.2 基准的验证 | 第95-97页 |
5.4.3 结论 | 第97页 |
5.5 地壳均衡学说基准 | 第97-100页 |
5.5.1 地壳均衡学说 | 第97-98页 |
5.5.2 基准研究的推导 | 第98-100页 |
5.6 基准的比较与分析 | 第100-10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区域地壳运动参考基准 | 第103-118页 |
6.1 中国地区水平地壳形变基准 | 第103-112页 |
6.1.1 中国地区的水平地壳形变 | 第103-105页 |
6.1.2 中国地区水平地壳形变模型的建立 | 第105-110页 |
6.1.2.1 块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模型 | 第105-106页 |
6.1.2.2 各形变区内的局部地壳形变 | 第106页 |
6.1.2.3 模型解算 | 第106-110页 |
6.1.2.4 结果分析 | 第110页 |
6.1.3 区域地壳水平运动参考基准的研究现状 | 第110-111页 |
6.1.4 区域地壳水平运动参考基准的研究 | 第111-112页 |
6.2 中国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 | 第112-116页 |
6.2.1 中国地区垂直地壳运动研究进展 | 第112-114页 |
6.2.2 中国地区垂直地壳运动模型 | 第114-116页 |
6.2.3 区域地壳垂直运动参考基准的研究 | 第11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利用空间技术检测固体地球的变化趋势 | 第118-129页 |
7.1 研究意义 | 第118页 |
7.2 地球膨胀学说 | 第118-120页 |
7.3 地球压缩学说 | 第120-121页 |
7.4 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21-122页 |
7.5 空间技术检测 | 第122-128页 |
7.5.1 数据预处理 | 第122-123页 |
7.5.2 检测方法 | 第123-126页 |
7.5.3 检测结果 | 第126-128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8.1 总结 | 第129-131页 |
8.2 未来工作的设想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2页 |
附录 | 第142-156页 |
A ICE-5G 模型基准与 ITRF2008 速度场的比较 | 第142-148页 |
A1 ICE-5G 模型基准与 ITRF2008_GNSS 速度场 | 第142-144页 |
A2 ICE-5G 模型基准与 ITRF2008_VLBI 速度场 | 第144-146页 |
A3 ICE-5G 模型基准与 ITRF2008_SLR 速度场 | 第146-148页 |
B ICE-5G 模型基准与 ITRF2005 速度场的比较 | 第148-154页 |
B1 ICE-5G 模型基准与 ITRF2005_GPS 速度场 | 第148-151页 |
B2 ICE-5G 模型基准与 ITRF2005_VLBI 速度场 | 第151-153页 |
B3 ICE-5G 模型基准与 ITRF2005_SLR 速度场 | 第153-154页 |
C 全球热点分布表 | 第154-156页 |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56-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