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炭气化工业论文--气化工艺论文

稠密气固两相射流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前言第11-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内容第12页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2-13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3-34页
    2.1 颗粒射流和稠密气固两相射流第13-17页
    2.2 气固两相射流第17-24页
        2.2.1 气固射流中颗粒的弥散第17-20页
        2.2.2 气固两相同轴射流第20-24页
    2.3 气固两相流的模拟第24-31页
        2.3.1 稀相气固两相射流中颗粒弥散的模拟第24-26页
        2.3.2 稠密气固两相流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第26-31页
    2.4 FLUENT中的数据结构及计算流程第31-34页
第3章 颗粒射流在静止气流中的弥散特征第34-52页
    3.1 实验装置与流程第34-35页
    3.2 图片分析方法第35-37页
    3.3 颗粒流弥散宽度第37-39页
    3.4 颗粒流核心大小第39-41页
    3.5 颗粒弥散边界层大小第41-42页
    3.6 弥散边界层中颗粒的竖直速度第42-45页
    3.7 不同喷嘴角度下颗粒流的弥散特征第45-50页
    3.8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稠密同轴气固射流的实验研究第52-73页
    4.1 实验装置第52-54页
    4.2 平行通道中颗粒流的弥散特征第54-60页
        4.2.1 颗粒流的未扰动长度第54-57页
        4.2.2 颗粒射流的弥散长度第57-59页
        4.2.3 弥散角第59-60页
    4.3 颗粒流的波状弥散和振荡弥散第60-66页
        4.3.1 波状弥散临界速度第60页
        4.3.2 波状弥散特征第60-66页
    4.4 不同交叉角下颗粒流的弥散特征第66-71页
        4.4.1 颗粒流最小直径及其出现位置第66-69页
        4.4.2 弥散长度第69-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颗粒流在同轴交叉射流中的弥散模拟第73-86页
    5.1 数学模型第73-75页
        5.1.1 连续相的控制方程第73页
        5.1.2 离散相的控制方程第73-75页
    5.2 网格与边界条件第75-7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6-84页
        5.3.1 模型验证第76-78页
        5.3.2 气相流场分析第78-82页
        5.3.3 颗粒速度分析第82-83页
        5.3.4 颗粒间的碰撞分析第83-84页
    5.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6章 稠密气固两相同轴射流中颗粒的运动特性模拟第86-120页
    6.1 气体控制方程第86-88页
    6.2 颗粒运动的碰撞解耦第88-93页
        6.2.1 颗粒的运动方程第88-90页
        6.2.2 颗粒碰撞对的搜索及空隙率的计算第90-92页
        6.2.3 气固相间的耦合第92-93页
    6.3 模型在FLUENT中的实现第93-95页
    6.4 数值方法与边界条件第95-96页
    6.5 稠密气固同轴射流中颗粒的弥散模式模拟第96-98页
    6.6 波状弥散第98-100页
    6.7 振荡弥散特征及流场第100-103页
        6.7.1 弥散特征第100-101页
        6.7.2 流场分析第101-103页
    6.8 颗粒流速度分布第103-104页
    6.9 颗粒流时均浓度分布第104-105页
    6.10 颗粒流瞬时速度和浓度变化第105-108页
    6.11 颗粒的碰撞概率第108页
    6.12 颗粒流弥散机理的研究第108-119页
        6.12.1 气体-颗粒间的作用第109-112页
        6.12.2 颗粒-颗粒间的碰撞第112-115页
        6.12.3 气体-颗粒作用与颗粒-颗粒作用间的竞争第115-119页
    6.13 本章小结第119-120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0-123页
    7.1 结论第120-121页
    7.2 展望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和投稿论文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金属氧化物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新体系的研究及其应用
下一篇:非饱和弹性多孔介质中体波与表面波的传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