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2-17页 |
1.2.1 控制冷却思想的发展 | 第12-14页 |
1.2.2 控制冷却技术及设备的发展 | 第14-16页 |
1.2.3 控制冷却数学模型的发展 | 第16-17页 |
1.3 控制冷却现存问题及改造思路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第18-21页 |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温度模型 | 第21-31页 |
2.1 传热学基础 | 第21-22页 |
2.2 传热学公式 | 第22-25页 |
2.2.1 辐射传热 | 第22-23页 |
2.2.2 对流传热 | 第23-24页 |
2.2.3 热传导 | 第24-25页 |
2.3 层流冷却温降模型 | 第25-29页 |
2.3.1 空冷温降模型 | 第25-26页 |
2.3.2 水冷温降模型 | 第26-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热轧带钢层流冷却控制系统 | 第31-53页 |
3.1 系统概述 | 第31页 |
3.2 层流冷却控制模式和冷却策略 | 第31-33页 |
3.2.1 控制模式 | 第31-32页 |
3.2.2 冷却策略 | 第32-33页 |
3.3 层流冷却均匀性控制 | 第33-35页 |
3.3.1 带钢长度方向温度均匀性 | 第34页 |
3.3.2 带钢厚度方向温度均匀性 | 第34-35页 |
3.3.3 带钢宽度方向温度均匀性 | 第35页 |
3.4 过程自动化系统控制功能的实现 | 第35-52页 |
3.4.1 系统总体结构概述 | 第36-38页 |
3.4.2 计算准备处理 | 第38-41页 |
3.4.3 设定计算 | 第41-49页 |
3.4.4 自学习 | 第49-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反馈控制系统的研究与优化 | 第53-69页 |
4.1 反馈控制系统概述 | 第53-54页 |
4.2 控制器的基本控制规律 | 第54-59页 |
4.2.1 比例控制器 | 第54-55页 |
4.2.2 积分控制器 | 第55-56页 |
4.2.3 微分控制器 | 第56页 |
4.2.4 比例-微分控制器 | 第56-57页 |
4.2.5 比例-积分控制器 | 第57-58页 |
4.2.6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 | 第58-59页 |
4.3 原反馈控制系统算法 | 第59-61页 |
4.3.1 流程图 | 第59-60页 |
4.3.2 各子程序说明 | 第60-61页 |
4.4 优化后的反馈控制系统算法 | 第61-67页 |
4.4.1 Smith预估器原理概述 | 第61-63页 |
4.4.2 Smith预估器在反馈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第63-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 第69-79页 |
5.1 层流冷却装置及技术参数 | 第69-71页 |
5.2 人机界面 | 第71-73页 |
5.2.1 控冷主画面 | 第71-72页 |
5.2.2 控冷测试画面 | 第72-73页 |
5.2.3 卷取温度趋势画面 | 第73页 |
5.2.4 流量趋势画面 | 第73页 |
5.3 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 | 第73-74页 |
5.4 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 | 第74页 |
5.5 模型维护工具 | 第74-75页 |
5.6 现场应用效果 | 第75-7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