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寿命预测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继电器失效分析 | 第13-17页 |
2.1 引言 | 第13页 |
2.2 继电器失效模型 | 第13页 |
2.3 继电器接触失效 | 第13-15页 |
2.3.1 继电器接触失效的原因 | 第13-14页 |
2.3.2 继电器接触失效机理 | 第14-15页 |
2.4 继电器接触过程 | 第15-16页 |
2.4.1 触点弹跳过程 | 第15页 |
2.4.2 触点动态接触过程 | 第15-16页 |
2.5 继电器性能参数选取 | 第1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三章 粗糙集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3.1 粗糙集理论概况 | 第17-19页 |
3.1.1 粗糙集理论的发展 | 第17页 |
3.1.2 粗糙集理论的应用研究 | 第17-19页 |
3.1.3 粗糙集理论特点 | 第19页 |
3.2 粗糙集理论基本概念 | 第19-22页 |
3.2.1 知识与知识库 | 第19-20页 |
3.2.2 知识约简 | 第20-21页 |
3.2.3 知识的依赖性 | 第21页 |
3.2.4 知识表达系统 | 第21页 |
3.2.5 决策表 | 第21-22页 |
3.2.6 决策规则的表示方法 | 第22页 |
3.3 属性的约简算法 | 第22-25页 |
3.3.1 属性的约简步骤 | 第23-24页 |
3.3.2 属性的约简算例 | 第24-25页 |
3.4 属性综合权重 | 第25-26页 |
3.4.1 显性支持度和隐性支持度的定义 | 第25-26页 |
3.4.2 属性的显性权重和隐性权重的定义 | 第26页 |
3.4.3 属性的综合权重 | 第26页 |
3.5 关联规则的支持度 | 第2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6-29页 |
第四章 基于生命初态性能参数的继电器寿命预测 | 第29-37页 |
4.1 基于生命初态性能参数的继电器寿命预测步骤 | 第29-31页 |
4.2 基于生命初态性能参数的继电器寿命预测过程 | 第31-36页 |
4.2.1 继电器生命初态属性值的获取 | 第31页 |
4.2.2 属性划分表的获取 | 第31-32页 |
4.2.3 性能参数寿命决策表的获取 | 第32页 |
4.2.4 性能参数的约简 | 第32-33页 |
4.2.5 性能参数综合权重的求取及约简结果的验证 | 第33-34页 |
4.2.6 性能参数寿命关联规则的提取 | 第34-35页 |
4.2.7 性能参数寿命关联规则的支持度 | 第35-3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基于生命初态性能参数时变特征的继电器寿命预测 | 第37-57页 |
5.1 基于生命初态性能参数时变特征的继电器寿命预测步骤 | 第37-39页 |
5.2 基于生命初态性能参数时变特征的继电器寿命预测过程 | 第39-54页 |
5.2.1 统计选取的八组继电器生命初态原始数据 | 第39-42页 |
5.2.2 绘制生命初态各性能参数时变特征图 | 第42-47页 |
5.2.3 性能参数时变特征寿命决策表的建立 | 第47页 |
5.2.4 性能参数时变特征的约简 | 第47-48页 |
5.2.5 性能参数时变特征综合权重的求取及约简结果的验证 | 第48-49页 |
5.2.6 性能参数时变特征寿命关联规则的提取 | 第49-50页 |
5.2.7 性能参数时变特征寿命关联规则的支持度 | 第50-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