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2.1 资源型城市研究 | 第15-18页 |
1.2.2 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图 | 第20-23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3-30页 |
2.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3-25页 |
2.1.1 一般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3页 |
2.1.2 资源型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23-24页 |
2.1.3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 第24-25页 |
2.2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 第25-28页 |
2.2.1 主导产业概念界定 | 第25页 |
2.2.2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 第25页 |
2.2.3 主导产业选择的因子分析法 | 第25-26页 |
2.2.4 主导产业优化效应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30页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产业更迭 | 第28-29页 |
2.3.2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型城市转型 | 第29-30页 |
第3章 资源型县域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 第30-47页 |
3.1 资源型县域特征分析 | 第30-32页 |
3.1.1 资源型县域特征 | 第30-31页 |
3.1.2 资源型县域进行产业转型的必然性 | 第31-32页 |
3.2 资源型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模式 | 第32-34页 |
3.2.1 现状筛选 | 第32页 |
3.2.2 主动培育 | 第32-33页 |
3.2.3 被动型完全替代 | 第33-34页 |
3.3 资源型县域主导产业选择主要步骤 | 第34-36页 |
3.3.1 判定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阶段 | 第34页 |
3.3.2 构建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 | 第34-35页 |
3.3.3 划定主导产业备选空间 | 第35页 |
3.3.4 定量分析 | 第35页 |
3.3.5 确定主导产业 | 第35-36页 |
3.4 资源型县域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47页 |
3.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6-37页 |
3.4.2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 第37-39页 |
3.4.3 指标体系及具体刻画 | 第39-47页 |
第4章 主导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 第47-66页 |
4.1 宜章县经济发展现状判定 | 第47-48页 |
4.2 宜章县主导产业备选空间的确定 | 第48-49页 |
4.3 宜章县各产业指标数据搜集与整理 | 第49-51页 |
4.4 宜章县主导产业选择因子分析 | 第51-61页 |
4.4.1 标准化处理及因子分析适合度判定 | 第51-54页 |
4.4.2 提取公因子 | 第54-57页 |
4.4.3 因子旋转及命名 | 第57-58页 |
4.4.4 计算因子综合得分 | 第58-61页 |
4.5 实证结果讨论 | 第61-66页 |
4.5.1 现状筛选模式下宜章县主导产业确定 | 第61-63页 |
4.5.2 主动培育模式下宜章县主导产业确定 | 第63-65页 |
4.5.3 宜章县主导产业体系确定 | 第65-66页 |
第5章 宜章县主导产业优化效应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 第66-80页 |
5.1 主导产业优化效应概述 | 第66页 |
5.2 宜章县主导产业与县域整体经济关系 | 第66-68页 |
5.3 宜章县主导产业对三次产业带动效应分析 | 第68-76页 |
5.3.1 数据搜集与单位根检验 | 第69-70页 |
5.3.2 VAR模型分析 | 第70-72页 |
5.3.3 脉冲响应分析 | 第72-75页 |
5.3.4 方差分解 | 第75-76页 |
5.4 宜章县主导产业发展对策 | 第76-80页 |
5.4.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以营造良好政商环境 | 第76-77页 |
5.4.2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搭好主导产业发展平台 | 第77-78页 |
5.4.3 加强招商引资与承接对接并推动主导产业项目落地 | 第78-79页 |
5.4.4 加强人力资源保障并大力引进相关产业人才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