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第一节 论题之缘起与目的 | 第9-11页 |
第二节 落花诗的概念和类属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落花诗的创作历程 | 第13-34页 |
第一节 落花诗的起源和前期概况 | 第13-17页 |
第二节 明清落花诗的兴盛 | 第17-26页 |
一、明中期:吴中诗人群体落花诗创作 | 第18-20页 |
二、明晚期:学佛人作“绮语”——二虞《溪上落花诗》 | 第20-22页 |
三、明末清初:甲申国变与落花诗创作 | 第22-26页 |
第三节 晚近落花诗的延续与扩展 | 第26-34页 |
一、庚子国变与文廷式《落花诗》 | 第26-28页 |
二、王国维之死与落花诗 | 第28-34页 |
第二章 明清落花诗的主题意蕴 | 第34-50页 |
第一节 落花诗与春恨主题的关系 | 第34-36页 |
第二节 落花诗与悼祭主题的关系 | 第36-40页 |
第三节 乱世之下的主题新变 | 第40-50页 |
一、黍离之悲 | 第40-43页 |
二、文化失落 | 第43-50页 |
第三章 明清落花诗的审美特征 | 第50-74页 |
第一节 落花诗的审美意象系统 | 第50-58页 |
一、落花犹似堕楼人:落花诗中的女性形象 | 第52-54页 |
二、金铃系处隄防苦:表现惜花的名物典故 | 第54-56页 |
三、溷多茵少竟安归:落花命运的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二节 落花诗的审美心理类型 | 第58-74页 |
一、静观式——闲逸者的情趣与参透 | 第60-64页 |
二、焦虑式——失意者的落寞与抗争 | 第64-68页 |
三、抒愤式——遗民的怨愤与兴寄 | 第68-74页 |
结论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明清落花诗集存目 | 第81-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