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2页 |
1.1 前言 | 第7-8页 |
1.1.1 天然气资源 | 第7页 |
1.1.2 二氧化碳减排 | 第7-8页 |
1.2 甲烷的催化转化和利用现状 | 第8-13页 |
1.2.1 甲烷的直接转化和利用现状 | 第9-11页 |
1.2.2 CH_4的间接转化和利用技术 | 第11-13页 |
1.3 CH_4催化重整CO_2制合成气技术 | 第13-18页 |
1.3.1 甲烷重整二氧化碳的工艺研究 | 第14-15页 |
1.3.1.1 国外CRM工艺研究 | 第14页 |
1.3.1.2 国内CRM工艺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催化剂载体研究 | 第15-16页 |
1.3.3 催化剂的活性组分研究 | 第16-17页 |
1.3.4 催化剂助剂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5 催化剂的失活 | 第18页 |
1.4 甲烷重整二氧化碳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18-20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甲烷重整二氧化碳反应的热力学研究 | 第22-31页 |
2.1 炭基催化剂催化CH_4重整CO_2体系中的主要化学反应 | 第22-23页 |
2.2 反应体系中各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第23-28页 |
2.2.1 热力学计算方法 | 第23-25页 |
2.2.2 各个反应随温度的吉布斯自由能 | 第25-28页 |
2.3 CH_4 -CO_2重整体系热力学平衡状态分析 | 第28-31页 |
2.3.1 系统热力学平衡状态的计算 | 第28-29页 |
2.3.2 热力学平衡状态下CH_4和CO_2进料比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1-37页 |
3.1 实验药品和器材 | 第31-32页 |
3.2 活性炭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34页 |
3.2.1 活性炭载体在分析 | 第32页 |
3.2.2 负载型活性炭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33页 |
3.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34页 |
3.3 实验装置及数据处理 | 第34-36页 |
3.3.1 实验操作平台 | 第34-35页 |
3.3.2 气相色谱分析 | 第35-36页 |
3.3.3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3.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6-37页 |
3.4.1 BET的表征 | 第36页 |
3.4.2 SEM-EDX表征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改性活性炭对CH_4-CO_2重整体系的影响 | 第37-45页 |
4.1 活性炭(AC)对CH_4-CO_2重整反应的考察 | 第37-42页 |
4.1.1 H_2O_2改性活性炭对CH_4-CO_2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2 HNO_3改性活性炭对CH_4-CO_2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4.1.3 NaOH改性活性炭对CH_4-CO_2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40-42页 |
4.2 5%NI-30%NAOH催化剂对CH_4-CO_2重整反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 活性炭和NAOH改性活性炭的BET表征 | 第43-44页 |
4.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负载型活性炭对CH_4-CO_2重整反应的研究 | 第45-59页 |
5.1 NI担载量对反应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5.2 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46-48页 |
5.3 助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8-53页 |
5.4 双金属催化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3-57页 |
5.4.1 添加活性组分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 第53-56页 |
5.4.2 活性组分添加量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 第56-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