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土壤中N_2O产生的主要途径 | 第18-22页 |
1.2.1 硝化过程 | 第19-20页 |
1.2.2 反硝化过程 | 第20-22页 |
1.2.3 N_2O产生的其它微生物过程 | 第22页 |
1.2.4 N_2O产生的非生物化学过程 | 第22页 |
1.3 影响土壤N_2O释放的主要因素 | 第22-25页 |
1.3.1 温度 | 第22-23页 |
1.3.2 土壤含水量 | 第23-24页 |
1.3.3 土壤pH | 第24页 |
1.3.4 有机质含量 | 第24页 |
1.3.5 NH_4~+和NO_3~-的浓度 | 第24-25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25-2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6页 |
2.1 施用尿素和硝化抑制剂对农田土壤N_2O释放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 | 第27-28页 |
2.1.1 土壤条件概述与培养实验 | 第27页 |
2.1.2 气体采集和土样采集 | 第27页 |
2.1.3 DNA提取,PCR和DGGE分析 | 第27-28页 |
2.1.4 实时定量PCR(qPCR) | 第28页 |
2.1.5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2 硝化抑制剂Nitrapyrin和乙炔抑制法对土壤N_2O释放的抑制效果比较 | 第28-29页 |
2.2.1 土壤条件概述 | 第28-29页 |
2.2.2 培养试验 | 第29页 |
2.2.3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2.3 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N_2O释放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 | 第29-33页 |
2.3.1 长期施肥试验和土样采集 | 第29页 |
2.3.2 培养试验 | 第29-30页 |
2.3.3 DNA提取,PCR扩增和克隆 | 第30页 |
2.3.4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 | 第30-31页 |
2.3.5 实时定量PCR(qPCR) | 第31页 |
2.3.6 数据分析 | 第31-33页 |
2.4 土壤类型对农田土壤N_2O释放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 第33-36页 |
2.4.1 土壤样品采集 | 第33页 |
2.4.2 培养试验 | 第33-34页 |
2.4.3 反硝化潜势(PDR)和硝化潜势(NIP) | 第34页 |
2.4.4 DNA提取,实时定量PCR(qPCR) | 第34-35页 |
2.4.5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施用尿素和硝化抑制剂对农田土壤N_2O释放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 | 第36-45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6页 |
3.2 结果和分析 | 第36-43页 |
3.2.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36-37页 |
3.2.2 N_2O释放速率 | 第37页 |
3.2.3 NH_4~+和NO_3~-浓度 | 第37-42页 |
3.2.4 AOB和AOA的种群丰度 | 第42-43页 |
3.2.5 N_2O和AOB、AOA种群丰度间的关系 | 第43页 |
3.2.6 AOB和AOA的群落结构 | 第43页 |
3.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硝化抑制剂Nitrapyrin和乙炔抑制法对土壤N_2O释放的抑制效果比较 | 第45-50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6页 |
4.2 结果 | 第46-48页 |
4.2.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46页 |
4.2.2 土壤N_2O释放速率 | 第46-47页 |
4.2.3 土壤NH_4~+和NO_3~-浓度 | 第47-48页 |
4.3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N_2O释放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 | 第50-71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51页 |
5.2 结果 | 第51-68页 |
5.2.1 土壤性质 | 第51页 |
5.2.2 土壤N_2O释放和温度敏感性 | 第51-53页 |
5.2.3 NH_4~+和NO_3~-浓度 | 第53-55页 |
5.2.4 amoA,nirS,nirK和nosZ的基因丰度 | 第55-64页 |
5.2.5 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群落结构 | 第64-65页 |
5.2.6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分析 | 第65-68页 |
5.3 讨论 | 第68-71页 |
第六章 土壤类型对农田土壤N_2O释放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 第71-83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72页 |
6.2 结果和分析 | 第72-79页 |
6.2.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72-73页 |
6.2.2 土壤N_2O释放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 | 第73-74页 |
6.2.3 土壤NO_3~-,NH_4~+,DON浓度,NIP和PDR | 第74-75页 |
6.2.4 amoA,nirS,nirK和nosZ基因丰度 | 第75-78页 |
6.2.5 N_2O释放和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的关系 | 第78-79页 |
6.3 讨论 | 第79-83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83-8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3-84页 |
7.2 创新点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作者简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