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候学论文--气候变化、历史气候论文

基于多模式和降尺度结合的中国区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8页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8-9页
 2 研究进展第9-18页
   ·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评估研究第9-11页
   ·基于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预估研究第11-14页
   ·降尺度研究进展第14-18页
 3 存在问题第18页
 4 研究内容第18-19页
 参考文献第19-28页
第二章 SRES A1B情形下中国未来气候变化概率预估研究第28-53页
 引言第28-29页
 1 资料与方法第29-33页
 2 模式对气候场和年际变率模拟能力的评估第33-37页
   ·气候场模拟能力评估第33-34页
   ·年际变率模拟能力第34-36页
   ·各模式权重的建立第36-37页
 3 SRES A1B情形下中国区域气候平均态变化的概率预估第37-41页
   ·中国区域气候总体变化第37-38页
   ·空间分布特征第38-41页
 4 SRES A1B情形下中国区域年际变率变化的概率预估第41-44页
 5 不同方法的对比第44-48页
   ·等权与加权预估结果比较第44-47页
   ·与REA方法预估结果比较第47-48页
 6 结论与讨论第48-53页
第三章 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中国区域年代际尺度气候变化预测能力的评估第53-72页
 引言第53-54页
 1 模式试验介绍第54-55页
 2 CMIP3祸合模式对中国区域年代际气候变化模拟能力的评估第55-59页
 3 融入观测同化对耦合模式模拟能力的影响第59-65页
   ·气候场第59-61页
   ·年代际距平场第61-62页
   ·年代际变率第62-65页
 4 2005-2015年预测第65-66页
 5 结论与讨论第66-72页
第四章 ERA40资料驱动的LMDZ对中国东南区域气候模拟能力的评估研究第72-89页
 引言第72-73页
 1 资料与模式简介第73-74页
   ·模式介绍和试验设计第73页
   ·极端气候指数第73-74页
 2 气候场模拟能力的评估第74-85页
   ·对温度的模拟第74-78页
   ·对降水的模拟第78-85页
 3 年际变化模拟能力的评估第85-86页
 4 总结与讨论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89页
第五章 LMDZ对中国东南区域平均和极端气候变化的预估研究第89-113页
 引言第89-90页
 1 研究区域与模式实验介绍第90-94页
 2 模式对东南区域当前气候模拟能力的评估第94-100页
   ·空间型第94-98页
   ·区域平均第98-99页
   ·LMDZ-regional对极端降水模拟的增加值第99-100页
 3 东南区域平均和极端气候变化的未来预估第100-107页
   ·温度变化第100-104页
   ·降水变化第104-107页
 4 总结与讨论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3页
第六章 基于统计降尺度模型的江淮流域极端气候的模拟与预估第113-132页
 引言第113-115页
 1 资料与方法简介第115-117页
 2 SDSM模式的建立与独立检验第117-121页
   ·预报因子的选择第117-118页
   ·模式独立检验第118-121页
 3 SRES A2排放情景下江淮地区未来极端气候变化的预估第121-126页
   ·极端温度变化第122-124页
   ·极端降水变化第124-126页
 4 总结与讨论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2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32-136页
 1 结论第132-134页
 2 特色与创新第134-135页
 3 讨论与展望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在读期间科研工作情况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省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宏微观结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变化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