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的评估体系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复杂网络的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评估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复杂网络拓扑结构模型研究 | 第16-25页 |
2.1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 | 第16页 |
2.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 | 第16-18页 |
2.2.1 度和分布 | 第16-17页 |
2.2.2 聚集系数 | 第17页 |
2.2.3 平均路径长度 | 第17-18页 |
2.2.4 社区结构 | 第18页 |
2.3 复杂网络的基本模型 | 第18-24页 |
2.3.1 规则网络模型 | 第19-20页 |
2.3.2 随机网络模型 | 第20-21页 |
2.3.3 小世界网络 | 第21-22页 |
2.3.4 BA无标度网络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4-25页 |
第3章 效能评估体系研究 | 第25-39页 |
3.1 效能的定义 | 第25页 |
3.2 效能的分类 | 第25页 |
3.3 效能评估的基本步骤 | 第25-26页 |
3.4 效能评估的层次 | 第26-27页 |
3.4.1 基于效能的分析 | 第26-27页 |
3.4.2 基于效能的优化 | 第27页 |
3.4.3 基于效能的设计 | 第27页 |
3.5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27-30页 |
3.5.1 指标体系确定的理想条件 | 第27-28页 |
3.5.2 确定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28页 |
3.5.3 确定指标体系的方法 | 第28-30页 |
3.6 指标值的预处理 | 第30-34页 |
3.6.1 定性指标值的量化 | 第31-32页 |
3.6.2 定性指标值的规范化 | 第32-34页 |
3.7 标度分类及其选择 | 第34-38页 |
3.7.1 标度的分类 | 第34-35页 |
3.7.2 标度的分析比较 | 第35-3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经典效能评估方法 | 第39-53页 |
4.1 主观赋权法 | 第39-44页 |
4.1.1 层次分析法 | 第39-40页 |
4.1.2 系统效能分析法 | 第40-42页 |
4.1.3 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 | 第42-44页 |
4.2 客观赋权法 | 第44-46页 |
4.2.1 ADC分析法 | 第44-45页 |
4.2.2 熵权法 | 第45-46页 |
4.2.3 指数法 | 第46页 |
4.3 组合赋权法 | 第46-50页 |
4.3.1 组合赋权法的基本思想 | 第47页 |
4.3.2 组合赋权法的具体计算步骤 | 第47-49页 |
4.3.3 组合赋权法的特点 | 第49-50页 |
4.3.4 组合赋权法的适用范围 | 第50页 |
4.4 评估方法的分析比较与选取 | 第50-52页 |
4.4.1 效能评估方法的分析比较 | 第50-51页 |
4.4.2 评估方法选取的原因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复杂网络效能评估研究 | 第53-70页 |
5.1 基于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的网络评估指标研究 | 第53-57页 |
5.1.1 复杂网络拓扑构评估指标建立的原则 | 第53页 |
5.1.2 复杂网络拓扑结构评估指标的建立 | 第53-57页 |
5.1.3 评估数学模型研究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7页 |
5.2 组合赋权法确定综合权重 | 第57-64页 |
5.2.1 层次分析法确定系统权重 | 第57-62页 |
5.2.2 熵权析法确定系统权重 | 第62-64页 |
5.2.3 组合赋权法确定系统权重 | 第64页 |
5.3 复杂网络效能评估的计算机实现 | 第64-69页 |
5.3.1 开发工具和开发平台 | 第64页 |
5.3.2 计算机实现 | 第64-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