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国外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内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 第21-30页 |
2.1 智慧建筑 | 第21-24页 |
2.1.1 智慧建筑的概念与特点 | 第21-23页 |
2.1.2 智慧建筑与智能建筑、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 | 第23-24页 |
2.2 智慧建筑综合评价 | 第24-27页 |
2.2.1 智慧建筑综合评价对象与内容 | 第24-25页 |
2.2.2 智慧建筑常用评价方法 | 第25-27页 |
2.3 物元分析与可拓学理论 | 第27-29页 |
2.3.1 物元分析与可拓学概述 | 第27-28页 |
2.3.2 物元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智慧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46页 |
3.1 智慧建筑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 第30-33页 |
3.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的确定 | 第30-31页 |
3.1.2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定 | 第31-33页 |
3.2 智慧建筑评价指标优选 | 第33-44页 |
3.2.1 常见的指标优选方式 | 第33-34页 |
3.2.2 基于逐步判别理论的指标优选 | 第34-37页 |
3.2.3 智慧城市指标说明 | 第37-44页 |
3.3 指标信度检验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物元可拓理论的智慧建筑评价模型构建 | 第46-63页 |
4.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6-58页 |
4.1.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 第47-52页 |
4.1.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 第52-56页 |
4.1.3 最终组合赋权 | 第56-58页 |
4.2 物元可拓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8-62页 |
4.2.1 物元矩阵的确定 | 第58-59页 |
4.2.2 经典域、节域及实际值的确定 | 第59-61页 |
4.2.3 关联函数的确定 | 第61页 |
4.2.4 计算待评对象P关于评价等级j的综合关联度 | 第61-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基于 C | 第63-75页 |
5.1 C | 第63-64页 |
5.1.1 C | 第63页 |
5.1.2 C | 第63-64页 |
5.2 C | 第64-74页 |
5.2.1 界面设计 | 第64-67页 |
5.2.2 程序设计 | 第67-72页 |
5.2.3 系统测试 | 第72-74页 |
5.3 本章总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第75-86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75-78页 |
6.2 智慧建筑综合评价 | 第78-85页 |
6.2.1 确定经典域、节域以及指标实际值 | 第78-80页 |
6.2.2 新建项目及指标值录入 | 第80-81页 |
6.2.3 计算结果分析及建议 | 第81-8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5-96页 |
附录B(相关表格) | 第96-98页 |
文献综述 智慧建筑评价研究及 C | 第9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详细摘要 | 第110-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