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论文--油气田测量和储量计算论文--油气田测量论文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井区克上组砂砾岩储层测井地质评价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8页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8-10页
        1.2.1 砂砾岩储层及其测井模型的建立研究现状第8-10页
        1.2.2 砂砾岩储层测井解释发展趋势第10页
    1.3 研究区概况第10-14页
        1.3.1 油藏位置及基本特征第10-12页
        1.3.2 区域沉积和地层特征第12-14页
        1.3.3 开发历程与现状第14页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4.1 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15页
        1.4.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5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成果第16-18页
        1.5.1 完成的工作量第16页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第16-18页
第2章 砂砾岩储层测井地质特征及四性关系第18-41页
    2.1 关键井选取及岩心归位概述第18-20页
    2.2 储层测井地质特征第20-31页
        2.2.1 岩石学特征第20-25页
        2.2.2 储层物性特征第25-30页
        2.2.3 储层电性特征第30-31页
        2.2.4 储层含油性特征第31页
    2.3 储层四性关系第31-36页
        2.3.1 岩性与物性第31-33页
        2.3.2 物性与电性的关系第33-34页
        2.3.3 岩性、物性、电性与含油性的关系第34-36页
    2.4 储层控制因素分析第36-38页
        2.4.1 沉积环境对岩性的控制作用第36-38页
        2.4.2 岩性对物性的影响第38页
    2.5 岩性识别第38-40页
        2.5.1 图版法第38-39页
        2.5.2 贝叶斯法第39-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第41-61页
    3.1 泥质含量测井解释模型第41-42页
        3.1.1 自然电位第41-42页
        3.1.2 电阻率第42页
    3.2 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第42-48页
        3.2.1 多方法孔隙度模型的建立第42-46页
        3.2.2 模型效果检验与优选第46-48页
    3.3 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第48-54页
        3.3.1 多方法渗透率模型的建立第48-52页
        3.3.2 模型效果检验与优选第52-54页
    3.4 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第54-58页
        3.4.1 原始含油饱和度模型第54-57页
        3.4.2 现阶段含油饱和度-密闭取心井分岩性法第57-58页
    3.5 二次测井解释与一次测井解释对比研究第58-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多井数字化处理及参数集总第61-76页
    4.1 测井资料标准化第61-70页
        4.1.1 概述第61-62页
        4.1.2 常用方法对比与理论研究第62-64页
        4.1.3 测井资料标准化及效果检验第64-70页
    4.2 多井数字化处理第70页
    4.3 储层参数集总第70-72页
    4.4 多井储层评价第72-74页
        4.4.1 孔渗饱(当前)平面分布趋势第72页
        4.4.2 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第72-74页
        4.4.3 储层分类评价第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5章 结论及认识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基钻井液提切剂的研发与作用机理研究
下一篇:滑溜水对页岩形变及破坏特征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