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井区克上组砂砾岩储层测井地质评价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10页 |
1.2.1 砂砾岩储层及其测井模型的建立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砂砾岩储层测井解释发展趋势 | 第10页 |
1.3 研究区概况 | 第10-14页 |
1.3.1 油藏位置及基本特征 | 第10-12页 |
1.3.2 区域沉积和地层特征 | 第12-14页 |
1.3.3 开发历程与现状 | 第14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成果 | 第16-18页 |
1.5.1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6页 |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16-18页 |
第2章 砂砾岩储层测井地质特征及四性关系 | 第18-41页 |
2.1 关键井选取及岩心归位概述 | 第18-20页 |
2.2 储层测井地质特征 | 第20-31页 |
2.2.1 岩石学特征 | 第20-25页 |
2.2.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5-30页 |
2.2.3 储层电性特征 | 第30-31页 |
2.2.4 储层含油性特征 | 第31页 |
2.3 储层四性关系 | 第31-36页 |
2.3.1 岩性与物性 | 第31-33页 |
2.3.2 物性与电性的关系 | 第33-34页 |
2.3.3 岩性、物性、电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 第34-36页 |
2.4 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2.4.1 沉积环境对岩性的控制作用 | 第36-38页 |
2.4.2 岩性对物性的影响 | 第38页 |
2.5 岩性识别 | 第38-40页 |
2.5.1 图版法 | 第38-39页 |
2.5.2 贝叶斯法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 第41-61页 |
3.1 泥质含量测井解释模型 | 第41-42页 |
3.1.1 自然电位 | 第41-42页 |
3.1.2 电阻率 | 第42页 |
3.2 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 | 第42-48页 |
3.2.1 多方法孔隙度模型的建立 | 第42-46页 |
3.2.2 模型效果检验与优选 | 第46-48页 |
3.3 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 | 第48-54页 |
3.3.1 多方法渗透率模型的建立 | 第48-52页 |
3.3.2 模型效果检验与优选 | 第52-54页 |
3.4 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 | 第54-58页 |
3.4.1 原始含油饱和度模型 | 第54-57页 |
3.4.2 现阶段含油饱和度-密闭取心井分岩性法 | 第57-58页 |
3.5 二次测井解释与一次测井解释对比研究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多井数字化处理及参数集总 | 第61-76页 |
4.1 测井资料标准化 | 第61-70页 |
4.1.1 概述 | 第61-62页 |
4.1.2 常用方法对比与理论研究 | 第62-64页 |
4.1.3 测井资料标准化及效果检验 | 第64-70页 |
4.2 多井数字化处理 | 第70页 |
4.3 储层参数集总 | 第70-72页 |
4.4 多井储层评价 | 第72-74页 |
4.4.1 孔渗饱(当前)平面分布趋势 | 第72页 |
4.4.2 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 | 第72-74页 |
4.4.3 储层分类评价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结论及认识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