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反腐败工作中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公民参与反腐败的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1.2.1 腐败 | 第9页 |
1.2.2 公民参与 | 第9-10页 |
1.2.3 我国公民参与反腐败的法理基础 | 第10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本文特色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公民参与反腐败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18-22页 |
2.1 美国公民参与反腐败的制度建设 | 第18-19页 |
2.2 韩国市民团体推动反腐败立法 | 第19页 |
2.3 新加坡公民的反腐败教育预防 | 第19-22页 |
第3章 我国公民参与反腐败现状 | 第22-36页 |
3.1 我国反腐败的职能机构 | 第22-24页 |
3.2 我国公民参与反腐败的方式 | 第24-30页 |
3.2.1 官方途径 | 第24-28页 |
3.2.2 民间途径 | 第28-30页 |
3.3 我国公民参与反腐败的成效 | 第30-36页 |
3.3.1 官方渠道的公民参与反腐败成效 | 第30-32页 |
3.3.2 民间渠道的公民参与反腐败成效 | 第32-33页 |
3.3.3 网络反腐催生微博问政 | 第33-36页 |
第4章 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反腐败的SWOT分析 | 第36-46页 |
4.1 优势 | 第36-37页 |
4.1.1 公民反腐倡廉意识萌动 | 第36-37页 |
4.1.2 公民参与反腐败分担反腐成本 | 第37页 |
4.2 劣势 | 第37-41页 |
4.2.1 民间反腐网站的合法性问题 | 第38-39页 |
4.2.2 网络反腐的公信力问题 | 第39-40页 |
4.2.3 网络反腐信息公开的隐患 | 第40页 |
4.2.4 并非所有的民间网络举报都能获得关注 | 第40-41页 |
4.3 机会 | 第41-42页 |
4.3.1 官方鼓励公民参与反腐败 | 第41页 |
4.3.2 信息时代强大的技术优势 | 第41-42页 |
4.4 威胁 | 第42-44页 |
4.4.1 政府信息不公开 | 第42页 |
4.4.2 举报保护工作不到位 | 第42-43页 |
4.4.3 腐败行为的隐蔽性 | 第43-44页 |
4.4.4 腐败的嵌入性文化 | 第44页 |
4.5 SWOT分析矩阵 | 第44-46页 |
第5章 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反腐败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46-52页 |
5.1 构建保证公民有序参与反腐败的制度体系 | 第46页 |
5.2 公民有序参与反腐败的制度体系构建 | 第46-52页 |
5.2.1 健全举报人的严密保护 | 第46-47页 |
5.2.2 反腐机关实行垂直管理 | 第47-48页 |
5.2.3 健全恶意举报惩罚机制 | 第48-49页 |
5.2.4 完善信息公开 | 第49页 |
5.2.5 进行公民反腐教育预防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