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自助式”关键技术导则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2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见山望水记乡愁第9页
        1.1.2 “拆旧建新”的“建设性破坏”行为第9-10页
        1.1.3 传统聚落与现代社会生活功能需求的矛盾第10页
        1.1.4 政府的传统聚落“自上而下”保护模式的问题第10-11页
        1.1.5 选题背景第11页
    1.2 概念释意第11-12页
        1.2.1 传统聚落第11页
        1.2.2 自下而上第11页
        1.2.3 自助式第11-12页
        1.2.4 保护与再生第12页
        1.2.5 “底线”控制第12页
        1.2.6 关键技术第12页
        1.2.7 导则第12页
    1.3 相关研究述评第12-17页
        1.3.1 国内外相关保护与再生文件第12-13页
        1.3.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1 传统聚落居民“自助式”技术的“底线”控制第17页
        1.4.2 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自助式”技术导则第17-18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页
        1.5.1 研究目的第18页
        1.5.2 研究意义第18页
    1.6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8-19页
        1.6.1 新陈代谢理论第18-19页
        1.6.2 基于“有机更新理论”形成的“愈合理论”第19页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19-22页
        1.7.1 研究方法第19-21页
        1.7.2 论文框架第21-22页
第二章 基于“自助式”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体系建构第22-42页
    2.1 “自助式”保护与再生的基本框架第22-24页
        2.1.1 “上下联动”中的居民“自助式”第22-23页
        2.1.2 居民“自助式”关键技术第23-24页
    2.2 主要研究范围和参与对象第24-27页
        2.2.1 主要研究范围第24-25页
        2.2.2 参与主体第25-26页
        2.2.3 各参与对象的行为界定第26-27页
    2.3 传统聚落居民“自助式”行为的动因第27-39页
        2.3.1 传统聚落居民“自助式”行为的发展背景第28-32页
        2.3.2 传统聚落居民“自助式”行为的变异第32-33页
        2.3.3 传统聚落居民“自助式”保护行为的激活第33-36页
        2.3.4 居民“自助式”保护行为激活的社会环境及条件第36-39页
    2.4 居民“自助式”保护行为需要引导和控制第39-41页
    2.5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居民“自助式”技术“底线”控制设定条件第42-54页
    3.1 居民“自助式”技术“底线”控制的设定原则第43-45页
        3.1.1 整体性原则第43-44页
        3.1.2 真实性原则第44页
        3.1.3 可逆性原则第44页
        3.1.4 最小干预原则第44-45页
        3.1.5 生活延续性原则第45页
    3.2 居民“自助式”技术“底线”控制依据第45-52页
        3.2.1 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相关的法规文件第45-46页
        3.2.2 传统聚落历史风貌和空间格局第46-51页
        3.2.3 因地制宜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第51-52页
    3.3 适宜居民“自助式”的“底线”控制表达第52-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传统聚落居民“自助式”关键技术导则第54-79页
    4.1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底线”控制原则与整治关键技术导则第55-68页
        4.1.1 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底线”控制第55-56页
        4.1.2 居民“自助式”的传统聚落整体保护第56-59页
        4.1.3 居民“自助式”的传统聚落分类型街巷整治第59-62页
        4.1.4 居民“自助式”节点空间界面风貌修复第62-64页
        4.1.5 居民“自助式”新建民居外观协调导则第64-68页
    4.2 传统聚落基础设施“底线”控制与整治关键技术导则第68-76页
        4.2.1 传统聚落基础设施的“底线”控制第68-69页
        4.2.2 传统民居排水、排污体系适宜性整治与改造第69-72页
        4.2.3 传统民居排水、排污与聚落管网的对接第72-76页
    4.3 其它环节的问题第76-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结语第79-81页
    5.1 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自助式”关键技术第79页
    5.2 本研究的特点第79-80页
    5.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附录第84-94页
致谢第94-9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区流域洪水流量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研究
下一篇:相邻隔震建筑风致振动碰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