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28页 |
1.祖国医学对颈椎病颈痛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1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颈痛的认识 | 第12-17页 |
1.1.1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颈痛病名的认识 | 第12页 |
1.1.2 祖国医学对颈椎病颈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15页 |
1.1.3 颈椎病颈痛与经脉的关系 | 第15-16页 |
1.1.4 古代中医药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认识 | 第16-17页 |
2.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2.1 针刺疗法 | 第17-19页 |
2.2 灸法 | 第19-20页 |
2.3 针灸结合 | 第20-21页 |
2.4 头皮针 | 第21页 |
2.5 皮内针 | 第21页 |
2.6 电针疗法 | 第21-23页 |
2.7 腹针疗法 | 第23页 |
2.8 火针疗法 | 第23-24页 |
3.颈椎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3.1 流行病学 | 第24页 |
3.2 颈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4-26页 |
3.3 西医治疗 | 第26-27页 |
3.3.1 非手术治疗 | 第26-27页 |
3.3.2 手术治疗 | 第27页 |
4.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8-36页 |
1.临床资料 | 第28-31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28页 |
1.2.诊断标准 | 第28-31页 |
1.2.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1.2.2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29页 |
1.2.3 颈椎病颈痛的纳入标准 | 第29-30页 |
1.2.4 颈椎病颈痛的排除标准 | 第30页 |
1.2.5 剔除和脱落患者的标准 | 第30页 |
1.2.6 研究的分组方法 | 第30-31页 |
2.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2.1 治疗方案 | 第31页 |
2.2 疗程 | 第31页 |
2.3 观测研究项目的指标 | 第31-32页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32页 |
2.5 针刺不良反应记录 | 第32-33页 |
2.6 不良事件规定 | 第33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3.受试者权益保护 | 第33页 |
4.研究结果 | 第33-36页 |
4.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第33-34页 |
4.2 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NPQ量表评分比较 | 第34页 |
4.3 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 VAS 评分比较 | 第34页 |
4.4 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 SF-36 量表各因子评分 | 第34-35页 |
4.5 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 第35-36页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36-44页 |
1.基于“气伤痛”理论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理论基础 | 第36-37页 |
2.选穴理论依据 | 第37-38页 |
3.艾灸法选用依据 | 第38-40页 |
4.拔罐法选用依据 | 第40页 |
5.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评价 | 第40-42页 |
5.1 对颈椎病颈痛临床疗效的评价 | 第40-41页 |
5.2 对颈椎病颈痛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 | 第41-42页 |
6.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7.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附录 | 第50-63页 |
综述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第63-72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