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4.1 研究路线 | 第19-20页 |
1.4.2 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基础理论 | 第21-25页 |
2.1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2.1.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 | 第22页 |
2.2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页 |
2.2.3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3-25页 |
3 黑龙江省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状况分析 | 第25-31页 |
3.1 黑龙江省政府养老服务现状 | 第25-27页 |
3.1.1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目标 | 第25-26页 |
3.1.2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形式 | 第26页 |
3.1.3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程序 | 第26页 |
3.1.4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成果 | 第26-27页 |
3.2 黑龙江省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问题 | 第27-29页 |
3.2.1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资金不足 | 第27-28页 |
3.2.2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方式单一 | 第28页 |
3.2.3 养老服务人才质量参差不齐 | 第28页 |
3.2.4 养老服务的内容缺乏多样化 | 第28-29页 |
3.3 黑龙江省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问题的成因 | 第29-31页 |
3.3.1 缺乏制度性法律保障 | 第29页 |
3.3.2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资金投入有限 | 第29页 |
3.3.3 服务队伍缺乏专业化水平 | 第29-30页 |
3.3.4 社会组织力量薄弱 | 第30页 |
3.3.5 企业缺乏参与服务意识 | 第30-31页 |
4 国内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借鉴 | 第31-37页 |
4.1 国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经验 | 第31-33页 |
4.1.1 美国政府主要采取合同外包的养老模式 | 第31页 |
4.1.2 英国以竞争求质量的养老服务模式 | 第31-32页 |
4.1.3 日本政府带动养老服务经济发展 | 第32-33页 |
4.2 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经验 | 第33-35页 |
4.2.1 南京政府购买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的养老模式 | 第33-34页 |
4.2.2 香港政府购买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 | 第34页 |
4.2.3 上海政府引入居家养老券模式 | 第34-35页 |
4.3 国内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经验对黑龙江省的借鉴 | 第35-37页 |
4.3.1 完善的法制保障 | 第35页 |
4.3.2 多渠道的经费来源 | 第35页 |
4.3.3 多元主体参与 | 第35-36页 |
4.3.4 志愿者发挥重要作用 | 第36-37页 |
5 黑龙江省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 第37-42页 |
5.1 加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化建设 | 第37-39页 |
5.1.1 完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法律体系 | 第37页 |
5.1.2 统一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标准 | 第37-38页 |
5.1.3 建立健全监管评估机制 | 第38-39页 |
5.2 提高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质量 | 第39-42页 |
5.2.1 完善社会组织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 第39页 |
5.2.2 丰富养老服务内容 | 第39-40页 |
5.2.3 推动服务组织的多元化发展 | 第40页 |
5.2.4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 第40-41页 |
5.2.5 建立长效的志愿者服务机制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