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9-10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9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对中国传统公所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对苏南传统公所的研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1.5 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苏南传统公所的产生与发展 | 第15-24页 |
2.1 传统公所的来源及特征 | 第15-18页 |
2.1.1 传统公所的来源——商人组织的发展 | 第15-16页 |
2.1.2 公所的特征 | 第16-17页 |
2.1.3 公所的功能 | 第17-18页 |
2.2 苏南传统公所的产生背景 | 第18-21页 |
2.2.1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18-19页 |
2.2.2 繁荣的工商业 | 第19-21页 |
2.2.3 吴文化的浸润 | 第21页 |
2.3 苏南传统公所的发展阶段 | 第21-23页 |
2.3.1 起步期(1671~1850) | 第21-22页 |
2.3.2 停滞期(1851~1864) | 第22页 |
2.3.3 兴盛期(1865~1918) | 第22页 |
2.3.4 转化期(1919~1929) | 第22-23页 |
2.4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苏南传统公所建筑的现状与分类 | 第24-36页 |
3.1 苏南传统公所历史名录 | 第24-30页 |
3.1.1 苏州 | 第24-27页 |
3.1.2 无锡 | 第27-29页 |
3.1.3 常州 | 第29-30页 |
3.2 苏南传统公所建筑的保存现状 | 第30-34页 |
3.2.1 实地调研 | 第30-32页 |
3.2.2 相关保护措施与保护名录 | 第32-33页 |
3.2.3 保存现状 | 第33-34页 |
3.3 苏南传统公所建筑分类 | 第34-35页 |
3.3.1 以不同地域分 | 第34页 |
3.3.2 以建造年代分 | 第34页 |
3.3.3 以商业类型分 | 第34-35页 |
3.3.4 以建造风格分 | 第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苏南传统公所建筑式样的类型及特征 | 第36-72页 |
4.1 传统民居式 | 第36-49页 |
4.1.1 串联式院落空间布局 | 第36-40页 |
4.1.2 内向的立面造型 | 第40-48页 |
4.1.3 传统木结构体系 | 第48-49页 |
4.2 中西合璧式 | 第49-63页 |
4.2.1 串联式院落空间布局 | 第50-53页 |
4.2.2 中西相融的立面造型 | 第53-62页 |
4.2.3 新型的建造方式 | 第62-63页 |
4.3 私家园林式 | 第63-67页 |
4.3.1 灵活内聚的空间布局 | 第63-65页 |
4.3.2 活泼空透的建筑造型 | 第65-67页 |
4.4 公所建筑式样的演变 | 第67-71页 |
4.4.1 空间布局 | 第67-68页 |
4.4.2 立面造型 | 第68-70页 |
4.4.3 建造方式 | 第70-71页 |
4.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苏南传统公所建筑式样的成因 | 第72-79页 |
5.1 客观因素 | 第72-76页 |
5.1.1 行业组织封建内向的性质 | 第72页 |
5.1.2 传统民居建筑空间体系的适应性 | 第72-74页 |
5.1.3 西方经济文化的渗透 | 第74-76页 |
5.2 主观因素 | 第76-77页 |
5.2.1 本土匠师的保守心理 | 第76页 |
5.2.2 工商业者务实重利的本质 | 第76-77页 |
5.3 小结 | 第77-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