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中英文缩略语索引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白杨素及其衍生物的活性 | 第12-15页 |
| 1.1.1 抗炎作用 | 第12-13页 |
| 1.1.2 抗氧化作用 | 第13页 |
| 1.1.3 抗HIV作用 | 第13页 |
| 1.1.4 抗焦虑作用 | 第13页 |
| 1.1.5 抗肿瘤作用 | 第13-15页 |
| 1.2 含卤素白杨素的抗癌活性 | 第15-17页 |
| 第2章 含碘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 | 第17-27页 |
| 2.1 含碘白杨素衍生物的设计 | 第17-19页 |
| 2.2 含碘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路径选择 | 第19-23页 |
| 2.2.1 β-丙二酮路线 | 第19-21页 |
| 2.2.1.1 Allan-Robinson缩合 | 第19-20页 |
| 2.2.1.2 Baker-Venkataraman重排 | 第20-21页 |
| 2.2.2 查尔酮路线 | 第21-22页 |
| 2.2.3 其他方法 | 第22-23页 |
| 2.3 含碘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 | 第23-27页 |
| 2.3.1 合成化合物 1 | 第23页 |
| 2.3.2 合成化合物 2、3、4、5 | 第23-24页 |
| 2.3.3 合成化合物 6-21 | 第24-27页 |
| 第3章 含碘白杨素衍生物的活性研究 | 第27-35页 |
| 3.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 3.1.1 仪器 | 第27页 |
| 3.1.2 细胞与试剂 | 第27页 |
| 3.2 MTT法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 | 第27-28页 |
| 3.3 MTT实验步骤 | 第28-30页 |
| 3.3.1 接种细胞 | 第28页 |
| 3.3.2 培养细胞 | 第28-29页 |
| 3.3.3 实验化合物处理细胞 | 第29页 |
| 3.3.4 呈色 | 第29页 |
| 3.3.5 比色 | 第29-30页 |
| 3.4 MTT法测得化合物 3,5-21 的IC_(50)值 | 第30-31页 |
| 3.5 含碘白杨素衍生物构效关系的研究 | 第31-35页 |
| 第4章 结论 | 第35-37页 |
| 第5章 实验部分 | 第37-49页 |
| 5.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 5.1.1 仪器 | 第37页 |
| 5.1.2 试剂 | 第37-38页 |
| 5.2 合成实验部分 | 第38-49页 |
| 5.2.1 合成化合物 1、2、3、4、5 的具体步骤及其产率 | 第38-40页 |
| 5.2.2 合成化合物 6-21 的具体步骤表征数据及其产率 | 第40-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 综述 | 第5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