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邓小平“文革”前实事求是思想的主要来源 | 第15-21页 |
2.1 外部思想来源 | 第15-17页 |
2.1.1 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2.1.2 吸收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 | 第16-17页 |
2.2 邓小平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实践活动 | 第17-21页 |
2.2.1 早年赴法学习和工作 | 第17-19页 |
2.2.2 亲历“大革命”失败及其后赴广西从事革命活动 | 第19页 |
2.2.3 亲历“左”倾错误路线对中央苏区造成的巨大危害 | 第19-21页 |
第3章 邓小平“文革”前实事求是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1-38页 |
3.1 强调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国情具体分析 | 第21-23页 |
3.1.1 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选择革命道路 | 第21-22页 |
3.1.2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 第22-23页 |
3.2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第23-25页 |
3.2.1 面对日军扫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根据地的困难 | 第23页 |
3.2.2 认为经济建设要有雄心和干劲,更要有科学精神 | 第23-25页 |
3.3 提倡求真务实,反对脱离群众 | 第25-30页 |
3.3.1 大力倡导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 第25-27页 |
3.3.2 尊重群众意愿,倾听群众呼声 | 第27-28页 |
3.3.3 注重维护群众的物质利益 | 第28-29页 |
3.3.4 主张从实际出发不断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体制机制 | 第29-30页 |
3.4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第30-32页 |
3.4.1 强调知识和人才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 第30-31页 |
3.4.2 对一些“左”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抵制 | 第31-32页 |
3.5 尊重权威,但不迷信盲从权威 | 第32-36页 |
3.5.1 不迷信苏联经验,坚定执行和捍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 第32-34页 |
3.5.2 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从领袖权威 | 第34-36页 |
3.6 力戒骄傲自满,勇于自我批判 | 第36-38页 |
3.6.1 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 第36页 |
3.6.2 邓小平在新的实践面前有一种积极宝贵的自我批判精神 | 第36-38页 |
第4章 邓小平“文革”前的实事求是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 | 第38-43页 |
4.1 邓小平“文革”前的实事求是思想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理论雏形 | 第38-40页 |
4.1.1 邓小平理论应该包括邓小平“文革”前的实事求是思想 | 第38页 |
4.1.2 邓小平“文革”前的实事求是思想发展为邓小平理论具有必然性 | 第38-40页 |
4.2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文革”前实事求是思想的成熟形态 | 第40-43页 |
4.2.1 “文化大革命”在客观上加速了邓小平理论的产生 | 第40-41页 |
4.2.2 邓小平理论对邓小平“文革”前的实事求是思想的深化和拓展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