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解毒法对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第13-2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3-15页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1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4页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4-15页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2.1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2.2 观察疗程 | 第16页 |
2.3 观测指标 | 第16-17页 |
2.4 临床试验观察步骤 | 第17-18页 |
3 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8-19页 |
3.1 有效性评价 | 第18页 |
3.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8-19页 |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19页 |
5 研究结果 | 第19-24页 |
5.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19-21页 |
5.2 肝功能指标、HBV DNA定量比较 | 第21页 |
5.3 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 | 第21-22页 |
5.4 血清学病毒标志物比较 | 第22-23页 |
5.5 血清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第23页 |
5.6 安全性比较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24-32页 |
1 邪、毒、虚之为病 | 第24-26页 |
1.1 邪不能独伤人 | 第24页 |
1.2 毒则为害 | 第24-25页 |
1.3 毒为气之贼 | 第25-26页 |
2 益气解毒法之图 | 第26-27页 |
3 牛黄参胶囊组方研究 | 第27页 |
4 疗效分析 | 第27-31页 |
4.1 证侯积分的变化 | 第27-28页 |
4.2 血清学病毒标志物的变化 | 第28-31页 |
4.3 淋巴细胞亚群的观察 | 第31页 |
5 安全性评价 | 第31页 |
6 结论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附录 1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疗进展 | 第38-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2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参照表 | 第47-48页 |
附录 3 临床研究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第48-49页 |
附录 4 | 第49-50页 |
附录 5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