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低碳混合醇合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改性甲醇合成催化剂 | 第11页 |
1.2.1.1 改性高温甲醇合成催化剂 | 第11页 |
1.2.1.2 改性低温甲醇合成催化剂 | 第11页 |
1.2.2 改性F-T合成催化剂 | 第11-13页 |
1.2.2.1 Cu-Co催化剂 | 第12页 |
1.2.2.2 Cu-Fe催化剂 | 第12-13页 |
1.2.3 Mo基催化剂 | 第13页 |
1.2.4 Rh基催化剂 | 第13页 |
1.3 金属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13-16页 |
1.3.1 金属银在改性F-T合成催化剂中的应用 | 第14页 |
1.3.2 金属银在改性甲醇合成催化剂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3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18-24页 |
2.1 实验主要试剂、气体及仪器 | 第18-20页 |
2.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0-22页 |
2.2.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装置 | 第20页 |
2.2.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条件 | 第20-21页 |
2.2.3 催化剂的活性计算公式 | 第21-22页 |
2.2.3.1 CO的转化率 | 第21页 |
2.2.3.2 含碳产物的选择性 | 第21-22页 |
2.2.3.3 醇醚时空产率 | 第22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2-24页 |
2.3.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的测定(N_2-adsorption) | 第22页 |
2.3.2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2页 |
2.3.3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 第22页 |
2.3.4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2-23页 |
2.3.5 CO程序升温脱附(CO-TPD) | 第23页 |
2.3.6 热重分析(TG) | 第23-24页 |
第三章 Ag-M/ZnO-ZrO_2催化剂(M=Fe,Co,Cu)的研究 | 第24-36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实验内容 | 第2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2页 |
3.3.1 催化剂的织构分析 | 第24-26页 |
3.3.2 XRD表征与分析 | 第26-27页 |
3.3.3 H_2-TPR表征与分析 | 第27-28页 |
3.3.4 CO-TPD表征与分析 | 第28-29页 |
3.3.5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 第29-32页 |
3.4 Ag-M双活性组分催化剂的反应机理探讨 | 第32-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不同方法制备Ag-Fe/ZnO-ZrO_2催化剂的研究 | 第36-47页 |
4.1 引言 | 第36-37页 |
4.2 实验内容 | 第37-38页 |
4.2.1 共沉淀法(CP) | 第37页 |
4.2.2 改性沉积-沉淀法(MDP) | 第37页 |
4.2.3 等体积浸渍法(IP) | 第37页 |
4.2.4 水热法(HT) | 第37-3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4.3.1 催化剂的织构分析 | 第38-39页 |
4.3.2 XRD表征与分析 | 第39-40页 |
4.3.3 SEM表征与分析 | 第40-41页 |
4.3.4 H_2-TPR表征与分析 | 第41-42页 |
4.3.5 CO-TPD表征与分析 | 第42-43页 |
4.3.6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 第43-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Fe、Ag含量对水热法制备的Ag-Fe/ZnO-ZrO_2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47-57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实验内容 | 第4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5.3.1 催化剂的织构分析 | 第47-49页 |
5.3.2 XRD表征与分析 | 第49-50页 |
5.3.3 SEM表征与分析 | 第50-51页 |
5.3.4 H_2-TPR表征与分析 | 第51-52页 |
5.3.5 CO-TPD表征与分析 | 第52-53页 |
5.3.6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 第53-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制备参数对水热法制备的Ag-Fe/ZnO-ZrO_2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第57-84页 |
6.1 引言 | 第57页 |
6.2 实验内容 | 第57页 |
6.3 水热条件的研究 | 第57-69页 |
6.3.1 水热温度 | 第57-63页 |
6.3.1.1 催化剂的织构分析 | 第57-59页 |
6.3.1.2 XRD表征与分析 | 第59-60页 |
6.3.1.3 H_2-TPR表征与分析 | 第60-61页 |
6.3.1.4 CO-TPD表征与分析 | 第61-62页 |
6.3.1.5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 第62-63页 |
6.3.2 水热时间 | 第63-69页 |
6.3.2.1 催化剂的织构分析 | 第64-65页 |
6.3.2.2 XRD表征与分析 | 第65-66页 |
6.3.2.3 H_2-TPR与分析 | 第66-67页 |
6.3.2.4 CO-TPD表征与分析 | 第67页 |
6.3.2.5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 第67-69页 |
6.4 沉淀剂的影响 | 第69-76页 |
6.4.1 催化剂的织构分析 | 第69-71页 |
6.4.2 XRD表征与分析 | 第71-72页 |
6.4.3 H_2-TPR表征与分析 | 第72-73页 |
6.4.4 CO-TPD表征与分析 | 第73页 |
6.4.5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 第73-76页 |
6.5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76-83页 |
6.5.1 催化剂的热重分析 | 第76-77页 |
6.5.2 催化剂的织构分析 | 第77-78页 |
6.5.3 XRD表征与分析 | 第78-79页 |
6.5.4 H_2-TPR表征与分析 | 第79-80页 |
6.5.5 CO-TPD表征与分析 | 第80-81页 |
6.5.6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 | 第81-8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9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