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论文--构造运动论文

青藏高原东部南金沙江造山带造山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演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第13-16页
        1.1.1 陆-陆碰撞造山作用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3-14页
        1.1.2 南金沙江造山带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4-16页
    1.2 科学问题与选题依据第16-18页
        1.2.1 科学问题第16-17页
        1.2.2 选题依据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19页
    1.4 项目依托和工作量第19-20页
    1.5 本文创新点第20-21页
2 区域地质背景第21-30页
    2.1 青藏高原古特提斯造山带第21-22页
    2.2 南金沙江造山带主要地质单元第22-27页
        2.2.1 江达-维西岩浆弧(东羌塘-昌都地块东缘)第22-24页
        2.2.2 南金沙江缝合带第24-26页
        2.2.3 中咱微地块(西义敦地块)第26-27页
    2.3 南金沙江造山带构造地质学研究第27-30页
        2.3.1 碰撞后构造第27-28页
        2.3.2 新生代构造第28-29页
        2.3.3 造山期构造第29-30页
3 南金沙江缝合带解析构造地质学研究第30-51页
    3.1 造山作用相关构造解析及构造序列分析第30-40页
        3.1.1 D_1期构造的识别及其特征第30-33页
        3.1.2 D_1期构造运动学特征和局部有限应变量估算第33-35页
        3.1.3 D_2期构造识别及其特征第35-40页
    3.2 不同构造属性岩体的识别第40-45页
        3.2.1 同D_1期构造侵入岩体第40-43页
        3.2.2 D_(2-1)期构造后侵入岩体第43-45页
    3.3 D_(2-1)期构造局部L构造岩第45-51页
        3.3.1 L构造岩的构造特征第45-48页
        3.3.2 D_(2-1)期构造地球动力机制探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第48-51页
4 造山作用构造期次的年代学限定第51-61页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方法第52-53页
        4.1.1 锆石U-Pb年代学样品第52页
        4.1.2 黑云母Ar-Ar年代学样品第52-53页
    4.2 同构造(D_1)岩体年代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第53-56页
        4.2.1 同构造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限定第53-56页
        4.2.2 同构造岩体年代学的大地构造意义第56页
    4.3 D_(2-1)期中下地壳剥露构造年代学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第56-60页
        4.3.1 D_(2-1)期构造后岩体U-Pb年代学限定第56-58页
        4.3.2 D_(2-1)期构造后岩体的Ar-Ar年代学限定第58-59页
        4.3.3 D_(2-1)期构造后侵入岩体年代学的大地构造意义第59-60页
    4.4 D_(2-2)期构造的年代学限定第60-61页
5 南金沙江造山带甲丕拉组和冰峰组沉积地层学研究第61-68页
    5.1 南金沙江造山带古特提斯期沉积地层学研究现状第61-62页
    5.2 碎屑锆石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第62-68页
        5.2.1 甲丕拉组(T_3~j)和冰峰组(P_1~b)碎屑锆石年代学第62-64页
        5.2.2 不整合事件的大地构造意义第64-65页
        5.2.3 冰峰组(P_1~b)年代学的意义第65-68页
6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研究第68-81页
    6.1 锆石微量元素总体特征第68-71页
    6.2 LREE富集及原因分析第71-76页
        6.2.1 后岩浆时期LREE进入蜕晶质区域第72页
        6.2.2 REE类质同象替代机制第72-73页
        6.2.3 次岩浆或热液蚀变改造过程第73-74页
        6.2.4 富LREE矿物包裹体混入第74-76页
    6.3 TI温度计计算锆石结晶温度第76-77页
    6.4 原始岩浆氧逸度的变化及其岩石成因学分析和探讨第77-78页
    6.5 锆石微量元素协变图解对于构造背景反演的分析和探讨第78-80页
    6.6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对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的启示第80-81页
7 南金沙江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模型及对古特提斯构造域演化的启示第81-100页
    7.1 “蛇绿岩混杂带”的性质第81-84页
    7.2 造山作用相关岩浆岩事件的时空格架第84-89页
        7.2.1 具有俯冲相关特征的岩浆岩事件第84-86页
        7.2.2 碰撞造山后伸展背景下岩浆岩事件第86-87页
        7.2.3 板片断离相关岩浆岩事件第87-89页
    7.3 现存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模型综合性评估第89-93页
        7.3.1 现存模型存在的争议第89-90页
        7.3.2 现存争议的分析及探讨第90-93页
    7.4 结合本文数据对造山带演化时空格架的精细刻画和重建第93-98页
        7.4.1 第一阶段:洋壳俯冲阶段(285-270Ma)第93-96页
        7.4.2 第二阶段:碰撞造山阶段(269-259Ma)第96-97页
        7.4.3 第三阶段:后碰撞阶段(258-220Ma)第97-98页
    7.5 对青藏高原东部古特提斯构造域演化研究的启示第98-100页
8 主要结论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7页
附录第117-137页
作者简历第137-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水盆地晚白垩世—始新世火山—沉积序列对南海北缘构造演化的响应
下一篇:Cu和Zn在大陆风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以及Cu-Zn同位素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