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港(站)、机场及其技术管理论文--航空港(站)、机场论文--航空港(站)建筑物论文--跑道、滑行道、停机坪论文

基于模型修正的飞机滑行道桥极限承载能力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第11-12页
    1.3 桥梁承载力研究方法概述第12-15页
        1.3.1 基于设计规范法第12-13页
        1.3.2 基于外观调查法第13页
        1.3.3 基于荷载试验法第13-14页
        1.3.4 基于专家经验法第14页
        1.3.5 基于结构可靠度理论法第14-15页
        1.3.6 基于有限元模型修正法第15页
    1.4 本文研究的来源,内容,目的及意义第15-18页
        1.4.1 本文研究的课题来源第15-16页
        1.4.2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16页
        1.4.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6-18页
第二章 基于模型修正的桥梁极限承载力分析理论第18-32页
    2.1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过程概述第18-20页
    2.2 有限元模型修正理论第20-24页
        2.2.1 有限元修正方法概述第22页
        2.2.2 基于准静态影响线的模型修正第22-24页
    2.3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理论第24-32页
        2.3.1 几何非线性分析理论第24-28页
        2.3.2 材料非线性分析理论第28-29页
        2.3.3 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第29-31页
            2.3.3.1 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第29-30页
            2.3.3.2 钢筋材料本构模型第30-31页
        2.3.4 ANSYS求解非线性问题的原理第31-32页
第三章 G滑行道桥有限元模型修正及承载力分析第32-58页
    3.1 桥梁概况第32页
    3.2 试验设备第32-34页
    3.3 试验过程第34-36页
    3.4 试验结果第36-38页
    3.5 ANSYS有限元模型建立及修正第38-51页
        3.5.1 G滑行道桥有限元模型建立方式第38-40页
        3.5.2 有限元模型建立过程及计算结果第40-44页
            3.5.2.1 单元类型的选取第40-41页
            3.5.2.2 材料的参数选取及本构关系第41-43页
            3.5.2.3 加载方式及求解过程第43-44页
        3.5.3 相关性分析及模型修正第44-51页
    3.6 极限承载能力分析第51-58页
        3.6.1 滑行道桥非线性分析模型的建立第51-53页
            3.6.1.1 参数选择及材料的本构关系第52页
            3.6.1.2 荷载和约束的实现方式第52页
            3.6.1.3 参数控制及加载方案第52-53页
        3.6.2 G滑行道桥极限承载能力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3-58页
            3.6.2.1 主梁应力应变变化第53-54页
            3.6.2.2 主梁裂缝开展情况第54-55页
            3.6.2.3 预应力钢束受力情况第55-56页
            3.6.2.4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第56-58页
第四章 H滑行道桥有限元模型修正及承载力分析第58-82页
    4.1 桥梁概况第58页
    4.2 试验设备第58页
    4.3 试验过程第58-61页
    4.4 试验结果第61-63页
    4.5 H桥ANSYS有限元模型建立及修正第63-72页
        4.5.1 有限元模型建立过程及计算结果第63-67页
            4.5.1.1 单元类型的选取第63页
            4.5.1.2 材料的参数选取及本构关系第63-65页
            4.5.1.3 加载方式及求解过程第65-67页
        4.5.2 相关性分析及模型修正第67-72页
    4.6 H桥承载能力研究第72-82页
        4.6.1 H滑行道桥非线性分析模型的建立第73-75页
            4.6.1.1 参数选择及材料的本构关系第73页
            4.6.1.2 H桥最不利加载位置的确定第73-74页
            4.6.1.3 荷载和约束的实现方式第74页
            4.6.1.4 参数控制及加载方案第74-75页
        4.6.2 H桥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及分析第75-82页
            4.6.2.1 主梁应力应变变化第75-76页
            4.6.2.2 主梁裂缝开展情况第76-77页
            4.6.2.3 预应力钢束受力情况第77-78页
            4.6.2.4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第78-8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5.1 结论第82页
    5.2 展望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88-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MicroBlaze的某型雷达电子干扰机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航空线路交流故障电弧的特征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