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

高校青年教师相对剥夺感及其成因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0-27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问题第10-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23页
        1.2.1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第11-15页
        1.2.2 关于相对剥夺感第15-22页
        1.2.3 文献简评第22-23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1.3.1 研究目的第23页
        1.3.2 研究意义第23-24页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24-26页
        1.4.1 论文框架第24-25页
        1.4.2 技术路线图第25-26页
    1.5 研究创新点第26-27页
第2章 研究设计第27-36页
    2.1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第27-28页
        2.1.1 高校青年教师第27页
        2.1.2 相对剥夺感第27-28页
    2.2 研究方法第28-35页
        2.2.1 问卷调查法第29-34页
        2.2.2 个案访谈法第34-35页
    2.3 研究假设第35-36页
第3章 高校青年教师相对剥夺感的测量与评价第36-45页
    3.1 个体/横向相对剥夺感的测量与评价第36-38页
        3.1.1 个体/横向相对剥夺感的测量第36-37页
        3.1.2 个体/横向相对剥夺感的评价第37-38页
    3.2 个体/纵向相对剥夺感的测量与评价第38-40页
        3.2.1 个体/纵向相对剥夺感的测量第38-39页
        3.2.2 个体/纵向相对剥夺感的评价第39-40页
    3.3 群体/横向相对剥夺感的测量与评价第40-42页
        3.3.1 群体/横向相对剥夺感的测量第40-41页
        3.3.2 群体/横向相对剥夺感的评价第41-42页
    3.4 群体/纵向相对剥夺感的测量与评价第42-44页
        3.4.1 群体/纵向相对剥夺感的测量第42-43页
        3.4.2 群体/纵向相对剥夺感的评价第43-44页
    3.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高校青年教师相对剥夺感的成因分析第45-69页
    4.1 人口学特征变量的成因分析第45-49页
        4.1.1 模型建构与结果描述第45-48页
        4.1.2 性别、民族与横向相对剥夺感第48页
        4.1.3 年龄、户籍与纵向相对剥夺感第48-49页
    4.2 个体与家庭视角的成因分析第49-54页
        4.2.1 模型建构与结果描述第49-52页
        4.2.2 政治面貌与横向相对剥夺感第52页
        4.2.3 科研能力与横向相对剥夺感第52-53页
        4.2.4 受教育水平与纵向相对剥夺感第53-54页
    4.3 组织与制度视角的成因分析第54-59页
        4.3.1 模型建构与结果描述第54-57页
        4.3.2 上级关系与横向相对剥夺感第57-58页
        4.3.3 学科类型与纵向相对剥夺感第58页
        4.3.4 职称与纵向相对剥夺感第58-59页
    4.4 文化与社会公平视角的成因分析第59-64页
        4.4.1 模型建构与结果描述第60-63页
        4.4.2 地位不一致性与横向相对剥夺感第63-64页
    4.5 高校青年教师相对剥夺感的成因机制第64-67页
        4.5.1 群体/横向相对剥夺感的成因机制第64-66页
        4.5.2 群体/纵向相对剥夺感的成因机制第66-67页
    4.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第69-75页
    5.1 研究结论第69-71页
        5.1.1 高校青年教师相对剥夺感的测量与评价结论第69-70页
        5.1.2 高校青年教师相对剥夺感的成因分析结论第70-71页
    5.2 对策建议第71-74页
        5.2.1 调整收入分配制度,鼓励多种收入来源第71-72页
        5.2.2 平衡学术权与行政权,强调学术委员会权力第72页
        5.2.3 优化职称评聘制度,落实“评聘分开”第72-73页
        5.2.4 创新师徒带教制,组织学习型社团第73页
        5.2.5 完善继续教育体系,鼓励在岗进修第73-74页
    5.3 研究不足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附录第79-83页
致谢第83-84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工作介入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下一篇:“城边村”发展进程及其引导的社会学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辅仁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