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智能材料 | 第13-15页 |
1.2.1 智能材料分类 | 第13-15页 |
1.3 压电材料 | 第15-21页 |
1.3.1 压电材料的分类 | 第16页 |
1.3.2 压电效应 | 第16-17页 |
1.3.3 压电相关参数 | 第17-19页 |
1.3.4 压电关系式 | 第19-21页 |
1.4 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识别 | 第21-25页 |
1.4.1 结构健康监测概述 | 第21-22页 |
1.4.2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 第22-23页 |
1.4.3 损伤识别 | 第23-25页 |
1.5 基于压电陶瓷的结构健康监测 | 第25-29页 |
1.5.1 基于压电陶瓷的被动健康监测技术 | 第25-26页 |
1.5.2 基于压电陶瓷的主动健康监测技术 | 第26-29页 |
1.6 应力波在固体媒介中的衰减 | 第29页 |
1.7 钢管混凝土结构及其应用 | 第29-31页 |
1.7.1 钢管混凝土的损伤问题及危害 | 第30-31页 |
1.7.2 钢管混凝土损伤监测研究进展 | 第31页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压电功能元的制作与主动监测系统性能测试 | 第33-43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压电功能元的制作 | 第33-36页 |
2.2.1 压电陶瓷传感器的选取 | 第34-35页 |
2.2.2 压电功能元的制作流程 | 第35-36页 |
2.3 压电功能元的性能测试及标定 | 第36-42页 |
2.3.1 压电功能元性能测试系统 | 第36-38页 |
2.3.2 压电功能元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2.3.3 压电功能元的标定 | 第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基于压电驱动的钢管混凝土剖柱损伤监测 | 第43-66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试验目的 | 第43-44页 |
3.3 试件设计 | 第44-47页 |
3.3.1 钢管混凝土剖柱 | 第44-45页 |
3.3.2 试验监测系统 | 第45-47页 |
3.4 钢管混凝土剖柱损伤监测试验 | 第47-64页 |
3.4.1 试验工况 | 第47页 |
3.4.2 基于正弦幅值的信号分析 | 第47-49页 |
3.4.3 基于应力波传播时间参数变化分析 | 第49-55页 |
3.4.4 基于小波包及小波包能量谱的时域信号分析 | 第55-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基于力锤激励的钢管混凝土剖柱频响函数分析 | 第66-76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基于脉冲信号的频响函数分析理论 | 第66-68页 |
4.2.1 脉冲信号 | 第66-67页 |
4.2.2 频响函数 | 第67-68页 |
4.3 基于钢管混凝土剖柱的频响函数的损伤监测 | 第68-75页 |
4.3.1 试验方案 | 第68-69页 |
4.3.2 信号频段的选取 | 第69-70页 |
4.3.3 基于频响函数的损伤监测结果 | 第70-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基于外贴压电材料的钢管混凝土界面缺陷监测 | 第76-90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试验目的 | 第76页 |
5.3 钢管混凝土柱 | 第76-78页 |
5.4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人工模拟界面缺陷损伤监测 | 第78-80页 |
5.4.1 试验监测系统 | 第78页 |
5.4.2 试验测试工况 | 第78-79页 |
5.4.3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试验结果 | 第79-80页 |
5.5 基于频响函数分析的测量结果 | 第80-89页 |
5.5.1 试验监测系统 | 第80-81页 |
5.5.2 试验监测工况 | 第81页 |
5.5.3 频段的选取 | 第81-82页 |
5.5.4 基于频响函数分析的模拟剥离缺陷监测 | 第82-87页 |
5.5.5 基于频响函数分析的自然剥离缺陷监测 | 第87-89页 |
5.6 结论 | 第89-9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