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平电影论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一、导演概况 | 第10-12页 |
| 1、曹保平生平及创作简介 | 第10-11页 |
| 2、曹保平导演电影作品介绍 | 第11-12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三、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基于黑色影像的作者电影 | 第15-29页 |
| 第一节 黑色风格的影像个性化 | 第15-20页 |
| 一、历史中的黑色影像 | 第15-16页 |
| 二、曹保平电影的黑色影像特质 | 第16-17页 |
| 三、个性化的影像表达 | 第17-20页 |
| 第二节 “曹氏”风格的作者电影 | 第20-24页 |
| 一、真实的力量 | 第20-22页 |
| 二、“暴力”的直白与含蓄 | 第22-23页 |
| 三、杂糅:类型混合与寓悲于喜 | 第23-24页 |
| 第三节 叙事方式个性化 | 第24-29页 |
| 一、多视角叙事 | 第24-25页 |
| 二、基于巧合与反转的多线叙事 | 第25-27页 |
| 三、希望与释然:迎合市场的结局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极端化的现实主义 | 第29-38页 |
| 第一节 “底层”社会中的小人物 | 第29-30页 |
| 一、以“底层”为现实基础 | 第29-30页 |
| 二、以小人物为现实主体 | 第30页 |
| 第二节 社会现实的极端化表达 | 第30-33页 |
| 一、人性的极端 | 第30-31页 |
| 二、主题的极端 | 第31-33页 |
| 第三节 极端状态下的人性思辨 | 第33-38页 |
| 一、极端状态中的边缘性 | 第33-34页 |
| 二、极端状态中的疯癫性 | 第34-35页 |
| 三、极端状态下的多重人格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商业诉求与平衡策略 | 第38-46页 |
| 第一节 电影商业性激发商业诉求 | 第38-39页 |
| 一、电影的商业性特性 | 第38-39页 |
| 二、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统一 | 第39页 |
| 第二节 “表”与“里”的双重吸引力 | 第39-42页 |
| 一、塑造“奇观”影像 | 第40-41页 |
| 二、用思想制造吸引力 | 第41-42页 |
| 第三节 电影工业体系中的平衡策略 | 第42-46页 |
| 一、成本与故事的平衡 | 第42-44页 |
| 二、明星与演员的平衡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附录 曹保平创作作品及成就 | 第51-54页 |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