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孔子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培育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0 前言第10-17页
    0.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0.2 研究现状综述第11-15页
        0.2.1 国内外学界对孔子人格思想的研究第11-13页
        0.2.2 国内外学界对人格的研究第13-15页
    0.3 研究意义第15-16页
        0.3.1 理论意义第15页
        0.3.2 实践意义第15-16页
    0.4 创新点第16页
    0.5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 相关概念概述第17-21页
    1.1 人格概述第17-18页
        1.1.1 人格的内涵第17-18页
        1.1.2 人格的特点第18页
    1.2 健康人格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第18-20页
        1.2.1 健康人格的内涵第18-19页
        1.2.2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特征第19-20页
    1.3 人格培育与大学生人格培育第20-21页
        1.3.1 人格培育的内涵第20-21页
        1.3.2 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内涵第21页
2 大学生人格问题分析第21-27页
    2.1 大学生人格存在的问题第21-24页
        2.1.1 理想不明确、信念不坚定第21-22页
        2.1.2 道德意志不坚定第22页
        2.1.3 诚信品质经不起考验第22-23页
        2.1.4 行为缺乏“礼”的指导第23页
        2.1.5 心理素质偏低第23-24页
        2.1.6 社会责任感淡薄第24页
    2.2 当前大学生人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4-27页
        2.2.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第24-25页
        2.2.2 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第25页
        2.2.3 学校对人格培育的轻视第25页
        2.2.4 社会不良环境的渗透第25-26页
        2.2.5 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格培育中的缺失第26-27页
3 孔子人格思想的基本内涵及评析第27-42页
    3.1 孔子人格思想的来源第27-29页
        3.1.1 孔子个人身世的影响第27-28页
        3.1.2 周公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第28页
        3.1.3 君主的地位和态度影响着孔子人格思想的发展第28页
        3.1.4 社会现象呼唤着孔子的社会关怀第28-29页
    3.2 孔子人格思想的基本内容第29-39页
        3.2.1 孔子人格思想的人文精神第29-31页
        3.2.2 孔子人格培育的对象第31页
        3.2.3 孔子的理想人格第31-35页
        3.2.4 孔子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第35-39页
    3.3 孔子人格思想的评析第39-42页
        3.3.1 孔子人格思想的历史价值第39-40页
        3.3.2 孔子人格思想的历史局限性第40-41页
        3.3.3 对待孔子人格思想的科学态度第41-42页
4 借鉴孔子人格思想,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第42-58页
    4.1 挖取孔子人格思想对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契合点第42-43页
    4.2 目标模式借鉴第43-44页
        4.2.1 借鉴君子人格,培育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格品质第43页
        4.2.2 借鉴贤人人格,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第43-44页
        4.2.3 借鉴圣人人格,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第44页
    4.3 培育原则借鉴第44-47页
        4.3.1 主体性原则第44-45页
        4.3.2 社会化原则第45-46页
        4.3.3 层次性原则第46-47页
    4.4 培育内容借鉴第47-53页
        4.4.1 理想教育第47-48页
        4.4.2 仁爱教育第48-49页
        4.4.3 义利观的教育第49-50页
        4.4.4 诚信教育第50-51页
        4.4.5 “礼”的教育第51-52页
        4.4.6 心理健康教育第52-53页
        4.4.7 社会责任教育第53页
    4.5 培育方法借鉴第53-58页
        4.5.1 为大学生提供了道德修养的方法第53-56页
        4.5.2 为人格培育者提供的培育方法第56-58页
5 结语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附录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代隐士仕进之路的伦理审视
下一篇:三燕壁画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