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野三坡地质旅游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野三坡地质公园概况 | 第16-21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8页 |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 第16-17页 |
2.1.2 地貌概况 | 第17页 |
2.1.3 气候条件 | 第17页 |
2.1.4 水文条件 | 第17-18页 |
2.1.5 生态环境 | 第18页 |
2.2 文化背景概况 | 第18-20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野三坡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析 | 第21-36页 |
3.1 百里峡园区地质遗迹分析 | 第23-28页 |
3.2 拒马河园区和鱼谷洞园区地质遗迹分析 | 第28-32页 |
3.3 百草畔园区与龙门天关园区 | 第32-36页 |
第四章 野三坡地区地质旅游发展SWOT分析 | 第36-50页 |
4.1 SWOT分析法简介 | 第36页 |
4.2 野三坡地区地质旅游发展的优势 | 第36-41页 |
4.3 地质旅游发展存在的劣势 | 第41-44页 |
4.4 旅游可持续发展机遇 | 第44-45页 |
4.5 地质旅游发展的挑战 | 第45-46页 |
4.6 综合SWOT矩阵建立 | 第46-50页 |
第五章 野三坡地区地质旅游发展策略 | 第50-57页 |
5.1 深入挖掘地质旅游价值,推动地学知识传播 | 第50页 |
5.2 设立合理的地质旅游线路线,推出多层次的旅游产品 | 第50-52页 |
5.3 优化管理机制 | 第52-53页 |
5.4 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承载容量 | 第53-57页 |
5.4.1 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5.4.2 计算结果 | 第54-55页 |
5.4.3 游客流量限制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页 |